金融物流活动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中国企业活动中得到广泛参与与应用,作为供应链金融物流的主要现场活动,信息高效通畅交互的质押物监管能够确保质押物最小化价值损失,强化质押物变现能力及借贷企业还款保证,并保证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收益实现及利润增长。 1 文献综述 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理论研究。段欢等[1]阐述了国内外物联网研究动态,对物联网在金融物流活动中进行安全监控的方案提出设想。程浩亮[2]总结中国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成果,深入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董伟[3]认为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活动中的产品质量安全、智能追溯系统、物流过程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和智能化配送中心几个方面,并能帮助商业银行扩大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模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决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张宝佳等[4]认为物联网能够帮助金融物流活动的采购、在库管理、销售等环节进行创新,提高金融物流市场信息质量及审计质量。 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信息技术研究。杨冬梅[5]将物联网与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减少人工录入误差,并在传统的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风险评级模块,贯穿活动全过程。付志强[6]探讨质押监管融资信息化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物流金融质押监管业务提出质押监管信息化的几种模型,以及质押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和基于网页融通仓应用模型,集仓储物流管理、存货质押等融资管理、金融质押监管、风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以实现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各环节无缝衔接。 本文根据已有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相关研究,结合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及行业特点,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中国供应链金融物流质押监管提出创新操作及流程改善,为打造集物流、金融、信息、监管等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提供建议及理论指导。 2 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物流中的应用 2.1 供应链金融物流监管模式 供应链金融物流源于供应链企业借款融资,物流企业对质押物提供储运、加工、监管及简单金融服务,由质押物清点、入库开始,到借款企业完成销售、归还贷款及费用、质押合同解除为止,三方参与主体分别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借款企业(见表1)。
在质押物监管中,按照质押仓数量可以分为单仓监管及多仓监管,按货值分类为静态监管及动态监管。 (1)货量监管。按货量进行监管分为单仓监管及多仓联合监管。单仓独立监管是指质押物被存放在单一仓库内监管,当质押物价值低于预警值时,物流企业通知借款企业补货或者追加保证金。 大型物流公司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具有多处仓库,质押物被分散存放在这些仓库中,这种多地仓库同时监管的活动即为多仓监管。多仓联动监管可能出现部分仓库质押物价值高于预警线而其他仓库质押物价值低于预警线的情况,此时只要全部质押物总价值高于警戒值即不需进行补货,同时要求监管方对出入库及在库管控更加严格,在票据管理及信息沟通中投入更多精力。 (2)货值监管。货值监管是指监管质押物不低于安全警戒价值金额,包括质押物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以及实时跟踪货物价格,主要分为静态质押监管及动态质押监管。静态质押是指在一次质押过程中,物资一旦移交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仓库,在借款人归还贷款之前,处于质押中的物资不允许出库,也不允许替换。相对静态质押而言,动态质押是指在质押物转移到物流企业监管仓库后,出质人可以根据自身经营需要,使用符合合同规定的其他种类动产替换先前质押物,即出质人可以进行以货易货的操作,此时监管者不再单对某一类质押物进行监管,而是对质押物总价值进行监管,只要处于监管状态的质押物总价值高于合同所规定货值,出质人可以自由替换、处置质押物。 2.2 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物流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技术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7]。 射频扫描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两大核心技术,射频扫描技术能够全面交互展示物体状态,经无线传感网络将货物信息采集、传递到信息处理系统中,自动识别货物,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用户端口进行信息交换、分享和管理。 (1)物联网技术改善供应链金融物流活动。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物流活动中主要有基于传统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用以沟通关联各方信息,以及基于射频扫描及无线传感技术的物联网技术,用于将质押物资实时信息扫描至监管系统中,并根据信息异常反应监管质押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