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7.05.011 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我国空间经济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将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实现长江经济带地区间资源和货物互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发挥着纽带作用[1],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自Marshall(1890)首次探究了产业集聚的成因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其集聚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物流产业集聚形成机理探究,李兰冰在剖析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是促进物流产业集群成长的重要机制[2]。王非等在界定物流集聚区的基础上,将物流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归纳为外部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地方政府和交通基础设施[3]。二是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Kayikci揭示了货运中心对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4]。王珍珍等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了物流产业集聚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指出物流产业集聚是影响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5]。武富庆等基于面板数据研究了黑龙江12个地市物流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贡献,揭示了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6]。三是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钟祖昌应用区位熵系数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指出我国省域物流产业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7]。唐丽敏等应用区位熵、改进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三种方法,从整体、区域、行业维度测算了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8]。梳理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缺乏,已有研究也大都从传统计量入手,忽略了空间关联效应,物流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各种物流要素在各地区间相互扩散或集聚,使得各地区间物流产业集聚存在着紧密的空间关联性[7],因此研究物流产业集聚时,空间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9]。 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6-2014年的数据,度量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的Global Moran's I和Moran散点图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相似性和动态演变。接着基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拟重点解决两个问题: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如何?哪些因素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集聚,影响程度如何? 二、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演变分析 (一)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辨析与选用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系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与缺陷,能够从某些方面较好地反映产业集聚水平,但又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行业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更强调从市场空间角度入手,从产业市场竞争和垄断角度刻画产业集聚水平;而区位熵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更强调从地理空间角度着眼,区位熵系数可以从地区专业化角度反映产业集聚水平,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从行业分布均衡程度角度表示产业集聚水平[10-11]。 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限制,超出限制条件得出的测度结果往往与实际状况大相径庭,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与目标合理选择恰当的测度方法。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省域为空间分析尺度,强调从地理空间角度测度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方法的简单易于操作性,且得到学者的广泛应用[11],因此这里选用空间基尼系数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集聚状况进行定量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i地区的物流产业就业人数,e为i地区的就业总人数,
为全国的物流产业就业人数,E为全国的就业总人数。G=0时,表示物流产业在该地区的空间分布是均匀的;G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越高;G=1(最大值),表示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达到最高。 (二)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至此我国现代物流业正式由探索起步推进到科学有序发展阶段。因此,本文以2006年为起始阶段,通过收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和全国相关统计数据来测度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结果见表1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