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7)03-0030-08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7.03.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之后,中国共青团组织正在经历深刻的改革和转型。强“三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8+4”“4+1”“1+100”“青年之声”“专挂兼团干”等新词开始搅动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格局。毫无疑问,改革的起点是回归初心,回归组织存在的本质——为中国共产党凝聚青年,在新的时期重新吹响聚集广大青年的集结号。 跨越历史的长河,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后,团中央早已经认识到当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1988年5月4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宋德福(1993)在中国共青团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继往开来艰苦奋斗》中就明确指出:“在回顾过去工作的时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青年和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新旧体制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上各种矛盾交织,青年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青年思想上产生这些问题,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从青年工作的角度看,一方面,共青团组织在体制上存在弊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化倾向,不能很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青年;团组织的吸引力、战斗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基层团组织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缺乏活力,有的甚至处于工作停顿状态;一些团员、团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够。另一方面,青年工作缺少应有的法律地位和必要的物质条件;青少年社会教育目前还未能列入社会发展计划;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共青团工作重视、关心不够,例如,许多地方至今未执行党章关于县以下团委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委会和常委会的规定,有的单位常年不讨论、不研究团的工作,长期不配齐专职团干部,随意撤并团组织,还有的单位对涉及团内重大工作和青年具体利益的问题不与团组织协商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宋德福,2007)。近30年过去了,宋德福所提出的两方面问题是根本改善了?往好的方向转变了?还是原地踏步了?还是退步了?历史比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很不容易,但是可以得出的判断是:相对于丰富变化的青年和社会,共青团跟进的速度并不理想,总体上没有改变三十年前发现的问题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当前共青团组织壮士断腕,自我革新的热血固然可嘉,然而如果缺乏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冷静和科学的分析,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则未免盲动,也会导致改革南辕北辙,费力而不讨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所提到的现象呢?研究发现,这三十年的政治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中已经分出了两个“大场”: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将自己的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这种转型一直在进行,速度并不是很快,也没有完全到位,但由于中国共产党组织所影响的“党员场”和“成人场”基本是在80、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但基本还能跟上;另一方面,中国共青团一直在努力适应新的一代的政治诉求,但其面对的“团员场”和“青年场”却基本是“90后”和“00后”,面对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深受市场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影响的“新一代”,对于这一代极其不同特点的新人,传统的运作方式已严重地不适应了。相当于党员队伍的后来者对传统党组织运作的挑战来说团员队伍的后来者对传统团组织运作带来的挑战已不能等量齐观。团组织表现的无力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种更大的挑战中只是跟着党组织亦步亦趋进而无法回应青年的新诉求,最终无情地被一些新青年所抛弃。 工作无力的核心是传统的惯性,在革命党的助手下发展起来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完全突破,使得传统的团的工作很难承担起凝聚吸引青年的重任,而今天到了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的地步。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过去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思维定势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定势萌芽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自动的推动作用。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用老方法面对新青年,用老传统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团组织不能发展的不适应症。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6]47号)在共青团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改进作风”中明确指出“要着力破解制约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重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问题。”研究阻碍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势,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迫在眉睫。 二、当前共青团存在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