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企业实现技术追赶进而构建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工具。最近,一些破坏性创新实践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一些企业既有的资源和能力阻碍了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例如,西方联合公司围绕电报技术形成的一整套程序和价值观能够很好地识别相关的维持性创新,但却将具有变革性意义的电话发明定位为一种“电动玩具”,从而拒绝了一项增长迅速且收益可观的技术。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能力成功发起了破坏性创新。例如,苹果公司将“iPod+iTunes”模式成功地移植到手机市场,推出“iPhone+App Store”模式,开发出具备强大音乐、网络应用等多媒体功能的手机终端,促使诺基亚、黑莓以及HTC等手机厂商陷入发展困境。在上述破坏性创新实践中,企业既有的资源和能力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影响为何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在不确定和复杂的动态市场环境中,破坏性创新为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使之成为过去10年间学术界和商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管理理论之一。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焦点逐渐转向破坏性创新在商业实践中的运用以及对破坏性创新取得成功的潜在或决定性影响因素的探讨[1]。其中,知识资产是横跨组织边界影响破坏性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Christensen和Raynor认为[2],企业既有的组织流程、程序和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偏向维持性创新,而不是市场尚不确定的破坏性创新。Assink对于大型企业的案例研究也发现[3],曾经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主导设计和产品概念,会促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产生路径依赖,掉入熟悉性陷阱,进而阻碍企业的破坏性创新;Lindsay和Hopkins对于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4],专利、商标、出版物等低成本知识资产是一种“双管齐下”的战略性知识资产,既可以用来帮助企业防御外部破坏性威胁,还可以用来消除破坏性创新内部障碍。这些研究观点看似相互冲突,但都是基于破坏性创新实践现象的合理分析,这意味着企业既有知识资产与其破坏性创新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需要融入更多因素加以分析。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属性对知识的创造、保持和转移产生的影响机理被广泛研究。组织中的知识转移活动与企业既有的知识基础紧密关联,并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方向和行为。为此,基于以上讨论及前人相关研究,本研究借鉴Argote和Ingram的研究思路[5],集中探讨知识资产的生成载体依赖性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并运用25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相关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和讨论,进而为企业发展破坏性创新提出相应的知识资产管理策略。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1.1 概念界定 1.1.1 知识资产生成载体依赖性 知识产生之后,可以寄存在生成载体身上,如企业员工、团队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交织形成的网络,也可以存储在其他载体当中,如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等[6]。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生成载体对于知识的传播、转移和使用都有重要影响。寄存在生成载体当中的知识,如果要有效转移,就必须要将载体及其使用条件同时迁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转移[7]。如果知识生成之后,直接以其他形式存储下来,如发明专利、产品结构、操作规范等,而不是根植于员工的大脑当中,那么这些知识被模仿学习或转移到其他情境使用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了。为此,本研究使用知识资产生成载体依赖性一词描述企业各种知识生成后对其生成载体的依赖程度。知识资产对其生成载体的依赖性与其嵌入性和隐秘性息息相关。知识资产对其生成载体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其嵌入性和隐秘性也会越高。 1.1.2 经验迁移能力与自我替代能力 经验迁移能力是从吸收能力当中抽离出来的子概念,与吸收能力的转化和应用维度相对应[8],是指企业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于新知识产生或新产品(或服务)开发的能力。基于组织学习过程视角,经验迁移能力可理解为企业内部知识基础的存储与更新、内部知识在新情境当中的重新激活、内部知识与新情境知识的匹配与转化以及内部知识在新情境当中的整合与应用4个知识处理过程[9-10]。自我替代能力由“自我蚕食意愿”发展而来,是指企业减少其当前投资潜在或实际价值的能力,具体包括企业对其现有产品、资产和业务的替代[11]。它实质上描述了企业为追求新产品或服务的利益,取代现有的运作系统和产品,以提高自身竞争地位的付出和努力程度[11-13]。 1.1.3 外向型与内向型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概念刚开始提出时是指那些起初往往提供比较简单、更加便捷与廉价的产品或服务,以吸引新的或对该产品(服务)不太挑剔的消费者而获得市场立足点的企业,尔后通过不断改进主流用户所重视的关键性,最终占领更多市场空间的一类创新[2,14-16]。Gilbert和Bower认为[17],企业的认知判断对于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基于发起企业对于破坏性变革的认知视角,本研究将破坏性创新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2种类型。外向型破坏性创新强调企业在其外部市场引入破坏性产品,使之与非消费者或其他企业的产品展开竞争,从而开辟一个新市场或侵蚀其他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而内向型破坏性创新强调企业在现有产品主导的市场中引入破坏性产品,自我蚕食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甚至完全替代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