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政府科技资助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作者简介:
马文聪,李小转,廖建聪,张光宇,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马文聪(1982- ),男,广东从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产学研合作。 李小转(1993- ),女,广东惠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科技政策。 廖建聪(1990- ),男,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张光宇(1962- )(通讯作者),男,湖南岳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颠覆性创新、企业战略管理,guangyu@gdut.edu.cn。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政府科技资助是解决企业研发活动外部性问题、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2009-201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探讨直接补贴资助、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三种科技资助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分析知识产权、企业规模、产权类型、知识存量和R&D资本存量等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三种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均有显著激励效应,且直接税收优惠的最强,但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效应不显著。政府对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科技资助的激励效应比对大规模企业、国有企业强。对R&D资本存量、知识存量大的企业,直接税收优惠的激励效应更强,反之则直接补贴资助、间接税收优惠的更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3-2053(2017)05-0689-11

       研究与开发(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1][2]。但是,由于研发活动往往兼具公共产品和私有产品的属性,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区域,需要政府通过科技资助对研发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研发资源配置效率[3]。当前,政府科技资助的对象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政府对企业科技资助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直接补贴资助(如各种科技计划等)、直接税收优惠(如减征、免征、优惠税率等)、间接税收优惠(如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先征后退和即征即退等)[4]。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直接补贴资助)从2009年的212.5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84.11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2.6%;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直接税收优惠)从2009年的260.5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18.66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4.8%;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间接税收优惠)从2009年的150.4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17.28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6.1%。可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科技资助投入增长迅速,并且税收优惠已逐步成为主要资助方式。那么,作为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这三种政府科技资助方式的实际效果如何?是刺激了还是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上述问题,客观评价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不仅可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科技资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提高政府科技资助效果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已经有大量国内外研究在探讨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5-7]。从研究内容看,包括:(1)探讨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是激励效应还是挤出效应[7-12];(2)政府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上的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3][13][14];(3)探讨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产出和绩效的影响[15-18]。从研究对象看,包括:(1)基于统计年鉴的行业数据,以行业为对象[15][17];(2)基于统计年鉴的省级区域数据,以区域为对象[14][19][20];(3)基于统计年鉴的省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以区域工业企业为对象[13][21];(4)基于调查数据库或者上市公司数据,以微观企业为对象[7-11]。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1)大多数研究笼统地探讨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得出刺激或者抑制的结论,而针对直接补贴资助、直接税收优惠、间接税收优惠等不同政策工具进行细分研究的文献较少,未能清楚回答不同政策工具的实际效果。(2)受限于数据,大多数研究以行业、区域、微观企业为对象展开,而以区域工业企业为对象的研究较少。(3)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检验政府科技资助是刺激了还是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实证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忽略了对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基于此,本文以2009-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律师年鉴》的有关数据,探讨了三种政府科技资助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细化了政府科技资助的研究,探讨直接补贴资助(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间接税收优惠(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直接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三种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2)引入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规模、产权类型、知识存量和R&D资本存量等影响因素,探讨它们在政府科技资助和企业研发投入中的调节作用;(3)基于2009-2014年的纵贯性年鉴数据,以我国省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进行分析,丰富和完善了该领域的实证研究。

       1 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

       由于R&D活动存在外部性,在市场条件下,企业必定会减少其研发投入,从而导致全社会R&D投入低于理想水平,因而亟需政府通过科技资助来增加R&D资金的供给,以纠正企业研发投入的市场失灵现象[22]。由此,学者们开始探讨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是“激励效应”还是“挤出效应”。

       从理论上分析,不少学者持正向“激励效应”的观点。首先,从减少研发成本和降低研发风险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研发经费是一种补充,降低了企业研发风险,也提高了企业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从而激发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23]。其次,从竞争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在科技资助上具有选择性,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竞争来获得政府资助,以使企业自发地进行研发投入[24];另一方面,由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政府科技资助,因此能获得资助的企业实质是获得了一种肯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部私人投资[25]。

       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负向“挤出效应”的观点。首先,从供求关系角度出发,政府科技资助增加了对R&D资源的需求,进而提高了市场上R&D资源的价格,从而使企业的研发成本上升,可能会导致企业将精力转向其他可盈利项目,最后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投入[26]。其次,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性,过度资助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将资金直接资助到企业本就有愿望且有能力投资的项目时,可能仅起到了替代企业自身投资的作用[1];另一方面,政府资助可能会扰乱市场机制对企业研发资源的配置,给企业研发带来不利的影响[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