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划分标准,中国目前已经转变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超过8000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正处于跨过12000美元门槛、跃升至高收入经济体的关键阶段。历史经验揭示,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并非大概率事件。在1960年已属于中等收入的101个经济体中,迄今只有13个跨入高收入阶段,其余仍在“原地踏步”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①围绕中国能否顺利通过中等收入阶段,学界展开诸多讨论。普瑞切特和萨默斯2014年在题为《亚洲欢欣症遇上均值回归》一文中,②特别提及并预估中国经济增速将在近期内回归至2%—4%的全球均值。自克鲁格曼发表对“东亚神话”的批评,上文再度引起对东亚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未来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发展中经济体可以顺利经过中等收入阶段,并成功迈向高收入经济体?这一问题迄今为止并未在理论框架、经验研究以及政策启示上得到深刻揭示。当前主流文献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多是从非技术进步视角切入,如Zhuang等认为,来自收入分配恶化的风险可能是导致中国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动因;③蔡昉④基于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消失,认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李稻葵、⑤张德荣⑥等认为,能否强势排除利益寻租集团对制度优化的阻挠,是一国是否被“陷阱”锁定的决定因素。应该说,上述视角可以解释部分经济体跌入“陷阱”的部分原因,然而收入分配极化、“人口红利”消失、利益集团阻挠等因素更类似外生冲击,不具有一般性机制。实际上,1960年来长期无法走出“陷阱”的大多数经济体并没有遭遇上述冲击。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必定包含更深层的技术追赶停滞根源。从技术进步视角来看,当发展中经济体在技术差距仍然较大的条件下,如果技术进步率出现大幅下滑并进入收敛状态,将导致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面临不可避免的报酬递减,也即收入增长率过早过快地进入类似高收入经济体的收敛状态,相对收入差距不会进一步缩小。这正是发展中经济体在收入差距较大的条件下,收入增长率不能维持中高速增长进而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般发生机制。遗憾的是,目前还少有文献从技术维度,以技术进步路径及其动力转换机制视角,深入剖析绝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条件与跨越可能。 本文在一个极为一般的熊彼特内生增长框架内,从技术差距和市场竞争双重视角,分析发展中经济体的技术进步路径及其动力转换机制。借鉴收入维度的国别划分,本文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体按技术维度,划分为远离前沿、准前沿和前沿经济体三类。研究发现,那些远离技术前沿的经济体在其后发技术追赶过程中,确实面临在技术差距仍然过大的条件下,跌入“技术追赶陷阱”,进而导致收入增长率过早收敛,跌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可能。但跌入“技术追赶陷阱”并非必然规律,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技术差距上,达到“陷阱值”前发生的“追赶导向”朝“竞争导向”的技术进步动力转换,⑦该“陷阱值”进一步依赖于市场竞争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异质性,国家可在调节环境参数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动力转换方面,发挥重要外组织功能。 二、研究回顾:发展中经济体的技术进步动力与收敛情景 探究技术进步的动因,特别是回答处于落后地位的非前沿经济体通过怎样一种技术进步路径,以实现最快的技术赶超和技术差距收敛,这是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目前大致形成四个解释框架。 第一个框架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内,通过外生假设技术进步与技术差距存在正向关系,分析其技术追赶动态及技术差距稳态性质。Gerschenkron⑧首次提炼出“后发优势”观点,认为落后经济体可以通过大量投资,并直接采用发达经济体的既有技术,实现快速技术追赶。他具体指出,某种非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如大企业和国家干预,有助于快速技术追赶。随后,Nelson和Phelps⑨首次构建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对“后发优势”思想进行了规范的数理分析,表明落后经济体通过直接吸收前沿技术,可以取得一个与技术差距成正向关系的技术增速。但是,“后发优势”文献未能指出技术差距收敛过程中的优势转换问题。 第二个框架在“干中学”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内,讨论发展中经济体在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动力的选择及相应的技术追赶情景。Lucas最早认识到,从高技术产品中获取的“干中学”效应要高于低技术产品,开放条件下发达经济体将专业化生产高技术产品,发展中经济体将专业化生产低技术产品,表明后者以“干中学”为动力的技术进步不可能快于前者。Young⑩等“干中学”研究文献均表明相似结果。吉亚辉和祝凤文(11)研究了全球生产链新情景下的“干中学”效应,认为由于“干”与“学”在国际间的分离,使“贸易中学”效应对落后经济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进一步趋弱。因此,发展中经济体通过“干中学”驱动下的技术进步,无法实现技术追赶,甚至将扩大技术差距的稳态水平。 第三个框架在基于研发驱动的产品种类扩张或质量升级的内生增长模型内,讨论发展中经济体关于模仿还是创新的技术进步动力选择。早期文献如Barro和Sala-i-Martin(12)设定,发展中经济体只能专注于模仿前沿技术产品,模仿成本随着技术差距缩小而逐渐增大,因此其均衡状态的技术差距将长期存在。近期文献开始考虑发展中经济体自身进行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易先忠(13)认为,技术差距存在双面效应,在技术差距较小时应转向自主创新,否则可能面临“模仿陷阱”。刘小鲁、(14)傅晓霞和吴利学(15)在种类扩张的增长模型中,讨论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种基本技术进步路径,对技术赶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不同技术路径对技术差距收敛效应存在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