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的若干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有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发展的内在要素在于处理好以下十种关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与问题意识之间的关系,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的关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7)06-006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要处理好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逻辑机理和构成要件;外部因素指的是人才队伍、学科平台、经费投入、制度建设、组织机制、评价体系等。这里仅限于探讨内部因素,不拟涉及外部因素。就内部因素而言,关键在于处理好十种关系。此处不揣浅陋,试图勾勒出概览式的粗线条地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有“小马”、“中马”、“大马”之说,“小马”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它常常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相近功能的单位进行建设;“中马”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外,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这些相关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专业,它们分别隶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一级学科,归属于其他专业院系;“大马”不仅包括“中马”的所有内容,还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迄今没有达成共识。原因在于,我们尚没有清晰地辨别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本质不同,常常出现重叠的现象。按照一般的说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而其他相关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内容的具体深入研究。但是,整体性研究与某一方面研究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两者的关系也不是截然二分的。离开部分的整体是抽象空洞的,离开整体的部分是支离破碎的。比如,唯物史观研究是整体性研究还是某一方面的研究?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内容?这就是一个难以化解的难题。

      解决的办法在于,冲破既有相关学科分类的藩篱,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把既有相关学科的研究变成一种开放性的研究,不要固化。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应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相关研究的涌现并给出准确的定位。

      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一学科的设立是为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兼顾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科学性和积极意义。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是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松散,导致彼此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对话和交流;二是某些二级学科内部也是交流不够顺畅,这一方面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庞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融合研究不够,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如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多样,彼此学术兴趣偏好不同,从而难以沟通;三是研究范式不定型,这种不定型是与学科的不成熟相对应的;四是学科研究不平衡,有些二级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相对清晰,国内研究较成熟(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一些就不是那么成熟(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有一些比较弱(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部分二级学科依然说不出令人信服的对应于本学科特殊性的经典著作,这也是不成熟的标志。

      改进的策略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各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另外要强化二级学科研究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阶级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科学性,又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人反对的常识性观点。科学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揭示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阶级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因而具有人民立场。

      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加强科学性、学术性研究,不应该简单地强调阶级性,否则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化和教条化,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说教,丧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活力,丧失它本来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理论魅力;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加强阶级性研究,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不应在学术性的幌子下漠视阶级性,所谓坐在书房里的学术性研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本质的行为,马克思本人从来都是反对这样做的,目前虽然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但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就国内的现状而言,目前应该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研究。换句话说,前面的第一种说法更具有针对性,抓住了问题的病根。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蕴含着阶级立场,对它的学术研究越纯粹,越接近真理,则它的阶级性越能得到应有的强调。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内在地具有不可去除的政治立场。相反,忽视学术性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的辩护,常常变成空洞的口号,没有说服力,而没有说理的宣传是很难得到人民的信服和拥护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