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园组织系统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系统组织理论与战略联盟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春平,男,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甘肃 兰州 730050);王烨,女,兰州财经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贸易经济研究(甘肃 兰州 730050)。

原文出处:
商业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根据系统组织理论提出的组织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和三个基本条件,结合战略联盟形成的影响因素,采取专家论证与评分法构建基于4PL的物流园组织系统形成的三大系统要素和三大影响因素,并分别确定其具体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分层抽样法对我国物流园进行抽样调查,采取KMO测度、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和因子分析法,证明测量指标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物流园与入驻物流企业的协作行为、物流园经营管理环境与基于4PL的物流园组织的三大系统要素显著正相关,是物流园组织系统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物流园管理因素是影响基于4PL的物流园组织管理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8 期

字号:

       一、引言

       2013年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园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政策[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推动物流链创新和物流服务向高端增值方向发展。调查显示,我国有六成多的物流园的主要收入为增值服务收入,表明我国物流园正在逐步改变单纯依靠粗放式发展、土地招商的传统模式,朝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效益导向的方向创新转型,物流园转型升级趋势明显[3-4]。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的形成和发展迎合了这一趋势。第四方物流是专业性的物流服务综合解决商,拥有专业的物流知识与技术。借助其对物流运作的深刻理解,在准确把握和理解供应链全流程物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4PL提出综合性、个性化的供应链全流程物流解决方案,并集成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物流设备与资源实施高效物流运作,将物流需求与物流设施、物流能力进行有效匹配,避免物流资源浪费或不足等现象的出现,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物流服务价值增值最大化。

       在传统物流园运营模式下,物流园管理方并不实质参与物流园的运营活动,园区入驻企业各自为战,自寻物流需求并实施物流运作。在这一模式下,物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能实现均衡,存在过剩、不足等不匹配情况:有的物流园入驻物流企业的物流设施先进完善,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较强,但限于自身物流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存在物流需求不足所导致的物流设施与能力过剩;有的园区物流企业虽拥有足够的物流需求,但自身物流设施与能力不能有效满足,存在物流需求过剩。4PL可以整合优化资源,将园区物流设施、资源与能力集成后与物流需求进行匹配,解决传统物流园运营中存在的物流需求不足、过剩等问题。因此,物流园依据4PL的基本原理进行组织系统创新是必要的。

       此外,根据我国物流园发展规划、政策及相关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物流园向高端增值服务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物流园内入驻了大批专业性的3PL和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需求企业,拥有先进完备的物流设施、资源与物流运作能力,为4PL集成利用物流设施与资源提供了保障,也为物流园创新转型为4PL平台提供了基础和可行性。综上,我国物流园依据4PL的基本原理进行组织系统创新是必要的、紧迫的,且是可行的。

       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协作系统,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将这些子系统融合成一个组织,需满足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信息联系三个基本要素。同时,组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须满足协作效果、协作效率、组织目标与环境相适应三个基本条件。物流园转型升级为4PL平台,需根据4PL的基本运作原理进行组织系统创新。基于4PL的物流园与传统物流园相比,必须将物流园内入驻企业的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能力通过合作物流战略联盟的方式实施物流协同运作,组建一个高效的协作系统,才能够实现物流园各节点整体价值增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标。根据这一要求,现代物流园的组织系统必然要创新,需将物流园内各节点企业重新系统集成为基于4PL的现代物流园组织系统。因此,基于4PL的物流园组织系统创新需要通过合作物流战略联盟的方式组建物流协作系统,这一物流协作系统的组建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系统组织理论提出的组织系统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三个基本条件。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物流园最早出现在日本,随后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发展迅速,Brian(1990)[5]最早界定了物流园的功能定位及其影响因素。牛慧恩等(2000)[6]、王之泰等(2000)[7]在国内较早对物流园进行界定,认为物流园能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是集约化、规模化物流设施集中布局场所,自此引发国内外研究物流园的热潮。

       国内外早期对物流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园的选址、功能、开发模式、布局与规划上。相比而言,国外研究比国内研究更深入、系统。Dubois(1999)[8]认为可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计算物流园的功能定位,并将组合预测法应用到物流园的需求预测上,认为应该从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物流需求,并且将组合预测法应用到规划与功能定位中。此后,Eiichi等(1999)[9]认为物流园具有缓解交通、节约能源的功能;Chen(2001)[10]提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分析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和多目标优选决策;李翔等(2006)[11]分析我国物流园的功能模块后,认为物流园应当具备五大功能和十大服务体系。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理论界从理论角度探讨物流园夯实了基础。

       此后,关于物流园的研究趋向围绕物流园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经营管理问题展开,包含投资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围绕这些具体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众多,但是比较零散,研究也不够透彻、系统。菊池康也(2004)[12]等以欧美和日本物流园的发展为例,研究物流园开发、投资及盈利模式;Kombe(1995)[13]对物流园的内部设施功能及其布局进行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物流园的产出与创新、运营模式、风险控制、综合能力评价、资源整合等方面。Qian等(2013)[14]认为物流园建设对区域经济贡献有积极影响;Wang(2013)[15]运用可靠性理论对物流园建设项目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吴文征等(2013)[16]以物流网络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促进物流园持续发展的网络协同模式;姜超峰(2014)[17]认为我国物流园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国内外关于4PL的研究大多集中在4PL与3PL的比较、契约设计、平台设计、路径优化、组织结构、运作流程等方面[18]。Douglas(1999)[19]认为,4PL在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价值增值等方面比3PL具有明显的优势;Vaidyanathan等(2006)[20]认为,4PL能够提供比3PL更多的、更先进的物流外包服务;陈铭(2004)认为供应链整体创新是4PL的重要功能,虚拟化、柔性化、协同化是其三大特征[21];李骏阳等(2004)利用数学模型从4PL内部运作机制入手,设计并验证3PL与4PL的双赢合作机制[22];此外,戴勇(2010)建立4PL的垄断和竞争两种双边市场模型研究平台定价,认为需求价格弹性、网络外部性、产品差异化是定价的关键因素[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