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完美”的父母,换一种方式爱孩子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育儿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认为父母就应该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在孩子眼里父母应该什么都会,再大的难题也能解决,父母就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只要他有什么困难就能马上帮他完成。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父母高大、完美的形象。但是,这样近乎完美的父母就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这种完美的父母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压力山大”呢?孩子心目中的“完美”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从“一百分父母”到“六十分父母”的蜕变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不论学什么、做什么都能在同龄的孩子里成为佼佼者,因此,很多父母要求孩子从小事事要做得尽善尽美,只要孩子犯了一点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批评他,想从根源上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上了幼儿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了,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都这么大了,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不害羞吗?”“你看班上的妮妮每次都能拿很多小红花,你怎么就拿了几朵呢?”“你要是做得再好一点,妈妈周末就带你去淘气堡玩”等等。有时候小朋友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从父母的眼里看来却未能达到十全十美,甚至忍不住斥责几句。

      这样的“一百分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不但不会变得更完美,反而常会有“强烈恐惧失败”“兴致低落”的倾向。像这种完美主义的父母,不但要求孩子完美,对自己的要求也很完美。他们会牺牲自己和爱人一起看电影的时间、会牺牲自己逛街和好友聚会的时间,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按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时间长了,看到孩子做不到总抱怨说:“你看看爸爸妈妈为了你哪也不去,你还不加油,对得起我们吗?”这样的父母最后不但自己身心疲惫,而且无形中他们的“牺牲”会给孩子一种莫名的压力和自责感。这样的“一百分父母”在现在的家庭里很多。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只会越来越自卑、恐惧、不知所措。其实,幼儿园里许多自卑的不爱说话的孩子并不是本身自卑或孤僻,而是与其家庭教育有关。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自我效能感”,指的是自己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把握程度。这种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处的环境。如果他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是一百分,而他实际能力只有75分时,他就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因为总是不能达到父母预设的期望,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低自我效能感。慢慢就滋生出“我很差”“我做不到”“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等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同时“一百分”家庭里培养出的孩子习惯了在生活中争强好胜,总有种“输不起”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事情,在幼儿园里也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们一起玩,渐渐地,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得孤僻、沉默、自卑。

      如果我们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随时要求自己以60分的标准去看孩子,如果孩子某一次超越了60分你还会获得意外的惊喜。这个时候你看孩子的心态会逐渐改变,开始关注他的一些进步。当父母看到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及时给予鼓励,会使他们充满信心和活力,多了一些想要尝试的欲望。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孩子一旦有了自信心,就会削弱原来的自卑感。把孩子的自卑感转化为一种行为补偿的刺激,从而使自卑的孩子重新找回自我。因此,做一个“不完美”的父母,孩子会放松许多。

      从“别家孩子”到“我家孩子”的转移

      很多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家的孩子”做比较,总觉得“别家的小孩”是最好的。孩子入园后,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自理能力不如别人;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不行;有的家长则发现自己的孩子虽然前面两项都好了,可是运动跳跃能力又较差。一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如别的小朋友,心里很着急,想方设法带孩子上各种早教课、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发展孩子的能力。有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差,不是从教育方法上找原因,而是单纯对孩子进行简单的否定:“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看你们班上的某某小朋友都会,你怎么就不会呢?”父母过度关注其他孩子的优秀,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总用“别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孩子可能导致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都是不一致、不均匀的,有的孩子运动等能力强,语言能力就相对弱一些;有的孩子语言水平发展好一些,动手能力就差一点,每个孩子都是一片不一样的叶子。对于家长而言,爱孩子,首先要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不要操之过急,让过高的要求剥夺了孩子活泼的天性,一次次的否定和过于“完美”的束缚,会使孩子的心灵背上沉重的包袱,导致心理上形成畏惧,最终形成家长的过高期望与现实的严重落差。

      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经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标准应该放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就是孩子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就是最恰当的定位。如果把果子放得太高,孩子怎么跳也摘不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丧失自信心。因此,父母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了解符合您的孩子现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兴趣爱好、潜在水平和每个关键期的变化,随时帮助孩子去找他跳一跳就能够到的位置,以动态的目标启动期望效应。不应总以“别的孩子”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