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7)03-0001-06 慈善是人类良知的表达,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传统的慈善伦理观念认为,慈善应该与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应该是”两者是不能画等号的。在现实生活中,慈善的伦理评价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在社会热议的慈善事件中,人们面临着不少伦理的困惑。要对这些社会事件中的伦理困惑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必须从伦理学的理论层面加以深刻的反思。其中的关键之点是在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慈善与功利的关系。 一、小慈善、大慈善与功利 慈善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古代慈善救助中,政府承担着主要的角色,而民间慈善组织则是辅助和补充的角色。到了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发生了重要变革。随着西方慈善伦理思想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内容。慈善不仅要救助贫困和弱势群体,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进入到21世纪之后,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对慈善伦理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慈善的本质是伦理的,那么“慈善伦理”是否是同义反复?有的学者曾经有这样的疑问。但慈善不仅要从概念上认识,而且要将慈善理解为活动。在慈善活动中,必然涉及人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关系,涉及人的慈善动机和行为的伦理评价。这样“慈善伦理”命题的成立就可能无异议了。慈善伦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人们“为什么做慈善”和“怎样做慈善”两大内容,本文抓住慈善与功利的关系,着重研究这两大内容中的伦理评价问题。从逻辑上看,必然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慈善。 人们总是把慈善与公益联系起来,那么慈善与公益究竟是什么关系?据国外学者研究,慈善与公益的纠缠不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应该承认,这两者有着利他主义的共同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难以完全区分开来。但两者的不同点,突出地表现在慈善以弱势群体为对象,而公益顾名思义是社会公众,既包括弱势群体,也包括非弱势群体。这样,从对象上说,公益中包含了慈善。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第三条规定了“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在该法中,“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这些慈善活动被归入到公益事业中,它表明慈善是公益的一部分。这里的慈善是狭义的慈善,是小慈善。 然而,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该法对慈善的内容作了概括,一共6条。前3条是“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而后3条是“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后3条中列举的公益活动被明确地放入了慈善的内容中。可见,这里的慈善是包含公益内容的,是广义的慈善,是大慈善。 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法律效力更高,是最新颁布的法律,而且内容更丰富。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是广义的慈善概念,以大慈善概念立论,将公益置于从属于慈善的地位。大慈善的概念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阐述慈善与功利的关系。 2013年,国家有关方面推出了慈善公益组织直接登记注册的改革政策,释放出体制对慈善公益组织全面接纳的信号。一大批企业和企业家通过慈善公益组织纷纷进入了慈善公益领域,他们的慈善公益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据中国慈善联合会《2015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统计,2015年企业捐赠额达到783.85亿元,约占捐赠总额的7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捐赠的主力军。报告的分析样本中,民企和国企的捐赠均有较大涨幅,分别占企业年度捐赠总额的52.24%和32.77%。这些都说明,企业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企业捐赠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些人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是追求营利的,其社会责任不包括慈善公益,慈善公益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但当代中国的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企业家,他们是企业的掌舵者,面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紧张关系,他们感到“睡不着觉了”。例如,马云在2013年亚布力论坛上说,“让我睡不着觉的是我们的水不能喝了,我们的食品不能吃了,我们的孩子不能喝牛奶了,这时候我真睡不着觉了”,“这个世界其实不缺投诉者,不缺抱怨者,不缺批判者”,“需要一种行动”[1]。马云在这一论坛上的讲话,被誉为企业家参与慈善公益的宣言书。马云身体力行,次年他个人出资在国内设立非公募基金会,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宗旨,“让天更蓝,水更清,身体更健康,思想更阳光为使命”。2015年,马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我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而是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业家,科学家,都要学会合作”[2]。对生态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打开了企业慈善公益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