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青年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更是建设国家、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作为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主导力量的中国青年,正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媒体的重视和关注。2015年8月至9月,一部由世界最大新闻传媒机构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纪录片《中国的秘密》(Secrets of China)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广泛关注。该片分为三集:《适者生存》(Fit in or Fail)、《绝望的爱情》(Desperate for Love)以及《如何致富》(How to Get Rich),分别从教育体制、社会压力、贫富差距等社会热门话题入手,展示了中国青年对爱情、财富、休闲、教育、压力等一系列社会现实的应对和思考。《中国的秘密》开播也引起了国内媒体和受众的热议。对于该片,在国内受众人群中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中国的秘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中国青年形象的真实再现;而批评者则认为,此片居心叵测,存在着对中国青年群体的恶意歪曲和偏见。那么,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BBC究竟塑造了怎样的中国青年形象?它是如何建构起这种形象的?这种形象建构的背后又是基于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呢?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拟利用费尔克劳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解构纪录片《中国的秘密》中的语言形式和架构特点,探究其所建构的中国青年形象,并深度剖析其隐藏于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语境,进而找出其建构此种中国青年形象的深层缘由。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及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话语分析理论,其基本的语言学观点是语言实践具有社会性:话语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表现,同时还参与着整个社会的建构[1]。以此为出发点,CDA认为,知识并非来源于话语生产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而是源于语言和话语生产者之间的建构性关系。亦即是说,真理和知识只存在于话语之中,它们只不过是话语的产物而已[2]。然而,作为话语重要载体的语言并非一种客观透明的交际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总要受到历史、权力、种族、性别、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3]。因此,CDA的一项重要功能便是揭露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斗争,尤其注重将已经内化于语言本身的一系列偏见、歪曲、诋毁、歧视、神秘化等从语言中剥离出来,进而促进语言的公正和明晰[4]。 CDA以话语观为出发点,将话语视为一种多维度、多模式、多功能的社会现象,并从语言、历史、社会以及文化语境等角度进行解构和探讨[5]。因此,CDA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CDA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其分析框架和方法的多样性。目前,最具有影响力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有四种,分别为Fowler的批评语言学[6]、费尔克劳的社会-文化语境辩证关系分析法[7]、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8]以及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法[9]。其中,费尔克劳的社会-文化语境辩证关系分析法,被学术界公认为为CDA领域最系统、最完善的话语分析理论[10]。费尔克劳认为,话语或任何一个话语实践都是一个由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的三维统一体。在此三维统一体中,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的过程即为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而前两者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任何话语分析都应该包括三个向度: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其中,对文本分析应作为话语分析的中心部分,包括对词汇、句法、文本结构、人际成分等因素进行探讨;外层部分则是对社会实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话语与权力及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为连接文本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的桥梁,对话语实践分析则处于中间层,包括对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费尔克劳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描写(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解释(explanation),即描写文本的语言形式及结构特征,阐释文本与话语实践的关系过程,解释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11]。 鉴于费尔克劳社会-文化语境辩证关系分析法以及其话语三维分析框架的系统性和完善性,同时又与本研究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将依托该理论对《中国的秘密》做如下探讨:在文本层面,从词汇选择策略、文本架构描述其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从议程设置、互文性阐释文本的生产过程;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当前的社会语境、意识形态等对文本进行解释。 三、对《中国的秘密》文本的三维框架分析 1.文本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研究中“文本”仅仅包括《中国的秘密》中的采访话语、解说词等文字语言,影像语言以及其他内容不包括在此列。费尔克劳的三维批评分析理论认为,对话语的文本分析应从词汇、语法、连贯和文本结构四个层面自下而上逐级展开。与之相对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批评性话语分析应涉及文本的词汇化、隐喻、及物性、情态、主题结构、信息焦点和衔接手段等因素。当然,并非一切文本都需进行前述所有语言形式的分析,因为不同的文本因呈现意识形态的需要在某些语言特征方面的凸显度并非一致。有鉴于此,本文将选定《中国的秘密》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特征,即词汇选择和文本架构两个层面作为文本分析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