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内阁时期的废省筹议

作 者:
陈明 

作者简介:
陈明,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无锡 214122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熊希龄出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后,为解决政府支绌的财政状况,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顺应当时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时势,力主废除省制,将其列入施政方针并积极筹划。在筹议过程中,不仅总统府、国务院主张各异,国务院内部亦存意见分歧。袁世凯依据时势变化及政治需要,对熊希龄内阁的废省筹议采取不同态度:在需要借助熊希龄内阁结好进步党,谋取更大权力时,一面虚与委蛇,一面施加影响;当各省都督不明就里,对内阁改省方案表示赞成时,又暗自指示亲信加以反对;待到他对全国控制加强,各省都督支持改行总统制时,转而主张维持省制。废省筹议在袁世凯与各省都督联合抵制下,随着熊希龄内阁倒台而暂缓实行。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8 期

字号:

       省制作为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自元代设立行省以来,对于治理辽阔疆域、维护国家统一与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末仿行日本君主立宪期间,清政府有意将本为皇权外派机构的“直省”改建为地方政府的最高层级,由于中国内、外观念与西方中央、地方政府概念并不对应,产生督抚与“省”是否为“地方”的困扰。①辛亥革命后,省制出现一些新动向,②如何界定与确立“省”在共和政体中的属性,以及各省政府与北京政府部院、各省行政长官与立法机构间关系,成为民初政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怎样肯定与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妥善处理各派政治力量在新政体中的利益与地位。当袁世凯及北京政府提出以集权为特征的省官制方案后,各派政治力量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围绕“国”“省”关系、官治与自治比重等问题相互角力,导致省官制案迟迟未能定谳。

       消除辛亥革命后不断膨胀的各省权势,及其对北京政府权力行使造成的威胁,是袁世凯上台后力图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袁世凯在执政之初,虽力主中央集权,但囿于自身权势,相应筹划均以存省制为前提。1913年7月,袁世凯有意趁正式国会起草《中华民国宪法》之机,先由北京政府筹议废省制方案,将其追加到宪法草案,以实现废省制和改革行政区域的目的,但遭到赣、皖、粤等省国民党籍都督强烈反对,当时国务员亦多认为改制需费过巨,主张暂缓,废省之议遂搁浅。正当各方期待正式国会解决省制问题时,国会议员却陷入党派之争,最终出台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未能明确省制的法律地位,省制存废被置于中央与各省权力角力之下。

       废省主张最早由康有为在1895年《上清帝第二书》中提出。至民国初年,时人有感于辛亥革命以后各省权势较大,拥兵自重,亦多主张废省。“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及北京政府加强对全国控制,权势日渐增大。这一形势使得废省制主张再度高涨,并为其提供有利实施契机,但废省制主张在1913年下半年提出,作为政府政策积极筹划,则是熊希龄、梁启超等人努力的结果。

       宋教仁被刺杀案发生,以及善后大借款问题,使袁世凯及北京政府与国民党的关系日趋紧张。袁世凯为争取进步党支持,打压国民党籍国会议员,任命熊希龄组阁。熊希龄上台即面临两大难题:其一,赵秉钧内阁以来,应办事件皆由袁世凯总揽,国务院只是总统府的盖印、副署机器;③其二,北京政府财政极度支绌。为此,熊希龄内阁在“以组织责任内阁为着手,并欲与总统府划清权限”的同时,顺应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时势,力主废除省制,将其写入政府大政方针并积极筹划。责任内阁主张因袁世凯掣肘未能实现,废省制筹议又触犯各省都督既得利益,与袁世凯集权主张亦相异。熊希龄内阁施政遭到袁世凯与各省都督联合抵制,垮台而终。

       熊希龄内阁时期的省制筹议,是清季民初省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此前虽不乏废省制的呼声、建议、主张,结果却都不了了之。这是北京政府第一次将废省制主张上升到政府政策层面,并进行筹划。学界已注意到熊希龄内阁的废省主张,但仅及大政方针中“废省改道”内容的简单介绍,对于废省筹议过程的曲折及复杂性甚少涉及。④有鉴于此,本文在比勘当时报纸相关报道基础上,辅以其他资料,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推进相关讨论。

       一、废省制政策的由来

       袁世凯在与国民党关系发生决裂后,有意任命徐世昌出任国务总理,但鉴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务员之同意权,只得选择各党派特别是进步党支持的熊希龄组阁,意在“借其以党杀党”,以便徐世昌出山。⑤深知当时政局政情的熊希龄本不为袁世凯的任命所动,直至袁世凯以承德行宫故物事件相要挟,他才被迫接受邀请。其时北京政府权势不断增强,国内外形势趋向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熊希龄鉴于“民国成立年余,一切政令多未统一,中央政府不啻一省都督之地位,以致事事受人牵掣,内政、外交由此而失败者不止一端”,⑥随即标举“立国取统一制度”,“行政取中央集权主义”,但将废省制作为内阁一项政策,则经历了一个过程。

       袁世凯并非属意熊希龄,在熊希龄答应组阁后,即抢先任命亲信分别出掌外交、财政总长,致使国务院与总统府在熊希龄未就职前就出现芥蒂。但袁世凯尚需借助进步党等中间力量,打压国民党并当选正式大总统,熊希龄则深知当时形势对己有利,也确实想干一番事业,故而双方均抱持谨慎态度。1913年8月26日,熊希龄正式到国务院任事,次日谒见袁世凯,围绕废省制等进行秘密筹划。尽管二人都认为即刻实施废省尚存困难,但又不愿放弃彼时废除省制与裁撤都督以实现中央集权的大好时机,最后决定将废省制纳入各省军事善后办理手续中着手筹备。时有报纸预测,“新内阁成立后,破题第一事即为废省问题之会议云”。⑦

       熊希龄虽然在中央集权问题上与袁世凯达成共识,但他急需解决的是极度支绌的政府财政问题。熊希龄在接到安徽都督倪嗣冲请求裁并机构的电文后,考虑到当时行政经费全靠对外借款挹注,开源救济一时乏术,深感“非定减政主义,不足以维持现状”,当即通电各省,表示将在国务院正式组织成立后,提议实行减政政策,其中在各省地方,“部省所属各司如国税厅,则兼财政司。教育、实业两司,除湖北、广东、江南、直隶等数省仍行照旧设立”,其余各省均可归并内务司,改设实业、教育两科;“海关关督、外交委员、观察使二(应为“三”——引者注)项则酌量归并。司法筹备处则概行裁撤,交高等审判厅兼管。其余各省亦分别裁并”。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