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980X(2017)02-0100-09 1 文献回顾 通过理论研究和基于各国数据的实证研究,人们发现一个事实——技术进步具有偏向性。Hicks早在1932年就讨论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并将技术进步分为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和中性型,认为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是推动相应要素生产技术变动的原因,技术创新倾向于节约变得昂贵的生产要素。这就是早期的“引致性创新”理论[1]。Kennedy于1964年提出了“创新可能性前沿”的概念,并认为引致性创新将使经济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在该均衡状态下要素收入份额将保持稳定[2]。而Drandakis和Phelps以及Samuelson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该结论[3-4]。在实证研究层面,David和Van de Klunder较早地利用计量方法估计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发现1899-1960年美国的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5]。除此之外,Bodkin和Klein、Wilkinson和Sato等也做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结论,即20世纪以来美国的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于资本[6-8]。此后,许多学者从资本-劳动两要素的视角研究了不同国家技术进步的偏向性[9-10]。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不同的要素划分方式,人们探讨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从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进一步细化到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显然,传统的资本-劳动视角下的技术进步偏向性衡量的是技术进步下资本-劳动边际产出的变化趋势,而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则更细致地考察了高技能-低技能劳动边际产出的变化趋势。 从现实情况看,大量文献发现劳动力内部分化显著存在且愈发明显。David、Katz和Krueger利用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内部收入分配数据进行研究,发现1990年非技能劳动力与技能劳动力的收入份额比是1940年的二十分之一[11]。Violante、Acemoglu和Autor等以美国大学毕业生与中学毕业生的工资比作为研究对象。其中,Violante发现,该比值从1965年的1.45攀升到1995年的1.70。Acemoglu和Autor发现,2008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已高出中学毕业生的工资97%,且两者工资比的上升发生在美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3倍的大背景下[12-13]。工资率与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边际产出密切相关。面对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我们不能忽视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问题。然而,由于数据的可得性较差,因此直到最近才有学者着手估算中国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例如,宋冬林、王林辉和董直庆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表征高技能劳动力投入,采用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衡量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报酬比,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1978-2007年中国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存在性[14]。杨杰采用宋冬林等的数据处理方法,估算了1978-2010年中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发现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力[15]。考虑到宋东林等测算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数据的相关方法过于粗糙,杨飞在研究中放弃了直接利用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数据测算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方法,而是采用IT资本价格指数衡量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16]。董直庆、蔡啸和王林辉等则改进了数据处理方法,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定义为高技能劳动力,将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定义为低技能劳动力,利用CHNS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中国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力,且该趋势越来越明显[17-18]。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尽管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是受限于数据可得性等,关于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在中国才刚起步。现有文献不仅在数据处理方案上未达成一致,而且在估算技术进步偏向性时基本以国家层面的数据为主,分省份的高技能-低技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估算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利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相关数据,提出一种分省份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数据处理方案,在现有的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估算方式的基础上,提出高技能-低技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估算方法,并对中国分省份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行估算。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一种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投入和劳动报酬的数据处理方式;其次,利用经处理得到的数据,估算了中国省域层面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标,在目前大多文献估算中国整体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背景下,提供了考察中国省域层面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的独特视角。 下文安排如下:首先,测算1995-2009年中国省域层面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数据;然后,提出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估算方法,并依托“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对中国省域层面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行估算;最后,总结全文。 2 中国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投入和劳动报酬测算 在关于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大部分实证研究文献中,研究者们未对高技能-低技能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行测算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可直接用于衡量中国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的投入和报酬的数据。鉴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经济普查数据中都没有按职业等级划分的工资统计数据,也没有按教育程度划分的工资数据,宋冬林等采用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来衡量技能溢价,笼统地认为制造业代表高技能劳动,农林牧渔业代表低技能劳动,但该划分方式在计算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的收入份额时可能产生较大偏差[14]。而王林辉、董直庆等[17-18]虽然降低了这种偏差,但是其研究仍存在3个问题:其一,偏差无法消除,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仍不完全一致;其二,所利用的CHNS数据库只提供了1989年、1991年、1993年、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数据,其他年份的数据只能利用拟合方法得到;其三,未提供分省份的高技能、低技能劳动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