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

作 者:

作者简介:
辛世俊,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认识到“道在伦常日用之中”,源于生活而被老百姓接受的价值观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全面理解生活,把握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需求与期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就要在生活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强化价值观的影响,不仅注重人生不同阶段的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而且要认识到价值观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必须将价值观教育与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群众越有获得感,价值观教育就越有成效。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字号:

       价值观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远离生活的价值观如同空中的云,飘忽不定;如同水中浮萍,无法扎根。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情景、生活过程、生活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才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要认识到“道在伦常日用之中”,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培育价值观

       “道”在哪里?“道在伦常日用之中。”这是儒家的基本观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之“三省”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三省”皆指向与他人的关系。这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生活是人与人的共生共存,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孔子一生所倡导的“道”,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指南,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人物、事件、对象活动中,即“道在伦常日用之中”。

       儒家的“道”是生活之道,这从“中庸”一词即可看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德了。但这种“最高”的德,却很“平常”。“庸”,朱熹解释为“平常也”,并引程子曰:“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为什么“平常”就是不能改变的“天下之定理”?陈淳在《北溪字义》中说明了原因:“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1]123这的确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也解释说:“所谓庸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内容的。《说文》解释说,‘庸’,用也。指平常的行为。因此‘平常的行为’实际是指‘有普遍妥当性的行为’而言。所谓‘平常的行为’,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所应实践所能实现的行为’而言。这表明了孔子乃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这是孔子之教与一切宗教乃至形而上学断然分途的大关键。”[1]123儒家看似最大、最高的“道”,不在“彼岸”,而在“此岸”,不在“另一世界”,而在“这一世界”,即现实的生活世界。重视“实用理性”是儒家几千年经久不衰、代代传承的奥秘。

       古人云“道不远人”“人能弘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根本大“道”,必须建构在现代生活之上,植根于老百姓的伦常日用之中。现在我们呼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地气”,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百姓生活。有用方能持久,这是我们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的根本原因。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要全面理解生活,把握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需求与期待

       提到生活,人们往往会想起物质生活,把提高生活水平也仅仅理解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就把本来丰富、全面的社会生活狭窄化了。第一,要关注精神生活,不能在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103人是精神的存在物,精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物质大厦林立的时候,精神大厦也应当巍然耸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对群众的精神需求茫然无知,是不能搞好价值观教育的。

       第二,关注道德生活,坚持道德建设。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3]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注重德性修养,强调修身律己,涵养德性,遵守道德。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我国的道德建设受到严峻挑战,道德失范、道德信仰失落成为社会之痛,严重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习近平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釜底抽薪。”[2]110习近平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168道德生活混乱,国家就无法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第三,关注家庭生活,重视家庭建设。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阐述了中国传统“家文化”的重要价值:“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121“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能不关注家庭生活,不能不注重家庭建设。家连接着社会,连接着国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