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作 者:
胡刘 

作者简介:
胡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马克思历史哲学较通常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更为“具体”且开阔深远的理论视域和更为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因此,澄清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已成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实质问题的关键。实际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创立一种超越“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的新历史哲学,通常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构成要素。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在“资本批判”的理论视域中探寻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与趋势的“历史科学”,即一种新历史哲学形态。只有把“历史唯物主义”纳入马克思历史哲学范畴,并联系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批判来校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视域,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科学内涵。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7]04-0005-13

       马克思发动并实现了对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一直挥之不去的“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的变革,即:创立了基于“资本批判”来揭示现代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并由此来审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发展过程及其趋势的“历史科学”,但是这一变革并没有彻底阻止人们在理论上渴求建构出能够解释和说明一切历史事件的“抽象公式”或“自然规律”的“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的思维惯性在现当代历史哲学研究中的延续。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历史哲学”对历史进行“超历史”论证的思维惯性还延伸到了人们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阐释中。这主要表现为:人们往往撇开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仅仅从“纯粹哲学”角度来探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变革,或者将其看作对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历史哲学本身的否定和超越,或者将其看作对传统思辨历史哲学的否定和超越,进而要么否认马克思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要么把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直接等同于通常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至于将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科学”的内涵限定在历史本体论层面,而未能从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以及历史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或者“历史性”关联中加以系统开掘和阐发。这不仅遮蔽了马克思的全部学说、特别是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的内在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阻碍了“马克思历史哲学”这一范畴的提出和系统阐释以及对其理论视域的有效校正,从而将马克思历史哲学不同程度地变成了远离“现实的历史”的抽象思辨的“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可见,辨明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并对其科学内涵作出界定,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先行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马克思有无自己的历史哲学

       要辨明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首先必须先澄清“马克思有无自己的历史哲学”?只有答案是肯定的,才有可能和必要讨论马克思历史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

       正如20世纪20年代前后人们试图通过辨明“马克思有无哲学”①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一样,近年来也有学者试图通过澄清“马克思有无历史哲学”来进一步界定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其中,有些学者根据下述两点理由而断然否定马克思有自己的历史哲学:(1)马克思通过拒斥和批判传统思辨历史哲学否定了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历史哲学本身;(2)马克思通过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观点看作“一般历史哲学”而将自己的学说排除在了历史哲学范畴之外。按照这种分析和判断,马克思的哲学贡献主要在于创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教科书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即:以包括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实践及其历史看作研究对象展示自身基本途径或者向研究者呈现自身的媒介,从而根据人类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去透视和揭示“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将马克思的哲学看成一种历史哲学或者将其命名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对马克思的最大误解。②

       应该指出,将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确提供了一种阐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新思路:即通过强调“实践的”、“辩证的”与“历史的”三个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一致性,不仅突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关系,进而将马克思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实践的观点上内在地统一了起来,而且避免了把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本体论化的危险。但是,这种思路同样没有阐明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即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的关系,从而未能看到“资本批判”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重要意义,以至于始终未能够从概念上将“历史哲学”、“马克思历史哲学”与“思辨历史哲学”三者区别开来。

       的确,马克思曾经明确否定和拒斥过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思辨历史哲学,并多次从否定意义上使用“历史哲学”这一范畴。第一,马克思不仅一直强调“消灭哲学”,而且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划清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的界限:“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为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③第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主张用描述“现实的历史”的“历史科学”来取代“独立的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辨历史哲学:“对现实的描述会使对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④第三,马克思在批判巴师夏、凯里和蒲鲁东的历史观时,主要从贬义上使用了“历史哲学”这一概念:“蒲鲁东等人自然乐于用编造神话的方法,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说什么亚当或普罗米修斯已经有了现成的想法,后来这种就被实行了等等,再没有比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更加枯燥乏味的了。”⑤第四,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也是从否定意义上使用“历史哲学”这一范畴的:“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等等也都是以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联系来代替应当在事变中去证实的现实的联系,把全部历史及其各个部分都看作观念的逐渐实现,而且当然始终只是哲学家本人所喜爱的那些观念的逐渐实现。这样看来,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这样,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