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合法性及科学解答

作 者:

作者简介:
陶富源,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6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关系上,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见解。有一种观点认为,旧哲学才有本体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正在于实现了对本体论的终结。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本体论是哲学的根基,任何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或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但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的论者中,其具体指谓也各不相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人本体论等。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分歧,涉及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因而事体重大,不可不究。下面就此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哲学本体论的本质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的关系上所存在的各种纷争,说到底是从关于哲学本体论理解的分歧引发的。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了哲学本体论的客观根据,即哲学本体论学说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根源,只在理论范围内来谈论哲学本体论。这种谈论或纠缠于哲学本体论的词义学考证,或局限于过往的某个或某些哲学本体论学说的具体形态。这样来谈论哲学本体论虽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没有抓住根本。

       就词义学的考证来说,本体论与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一样,在词义上,往往具有含混性,以至充满歧义。本体论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ontology的汉语译名,也有译为“存在论”或“是论”的。由于见仁见智,所以在中国语言中至今还没有找到或新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当然,这绝不是中国学人的低能。就是在西方哲学界,关于ontology的含义,也一直存在不同解释。比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把本体论理解为“存在者本体论”,这在海德格尔看来,不是一条正道,而应理解为“存在本体论”。在这里,笔者无意对海德格尔的观点加以评说,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拘泥于词义学的考证,是不能科学揭示和把握哲学本体论的本质内涵的。

       与这种对哲学本体论的词义学考证相联系,为了进行这种考证,有一些论者所依据的,或是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或是前现代哲学的本体论学说,甚至是个别哲学家的本体论学说。这些过往的哲学本体论学说,无疑有其合理性,故而至今仍有影响。不然,也早已付之流年,湮没无闻。但其毕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因而也就难免会有局限。因此,如果囿于其中,无助于对哲学本体论本质内涵的科学揭示和把握。

       总之,关于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合法性以及解答上的是是非非,局限于哲学本体论的范围内是根本无法获得说明和澄清的,那么出路何在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一段话,可以指点迷津。他说:唯物史观“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44页)

       众所周知,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点,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它也就成为说明人之为人、人之社会、人之精神、包括哲学精神等的产生和发展的立足之地。

       人之所以要研究哲学,特别要对作为哲学世界观一个分支学科的本体论展开研究,说到底,不是某些论者所认为的,是人的超越本性或人类理性所固有的形上追求使然,而是根源于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根源于这种处境下,满足生存需要的现实手段:物质生产;根源于物质生产对人与世界关系理解和协调的全面性要求,即人的生产在与人的需要相互依赖和促进中,是逐渐趋于全面性的活动。由此人的生产的全面性,也就要求人的思维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的思维的“至上”性要求。(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页)

       对人、世界及其某些方面进行特殊把握的是具体科学,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普遍把握(理解和协调)的是哲学。其中,对这种关系的部分进行普遍把握的是某一层次或某个门类的哲学;对这种关系的总体进行普遍把握的则是作为哲学顶层的世界观哲学。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包括其本来状况、可能状况和理想状况等三个层次。哲学世界观就是对这三个层次进行统一把握的理论。其中作为根基或根据的,则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本来状况进行把握的本体论理论。本体论之所以是世界观哲学的根基,是因为只有把握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本来状况,才能在此基础上把脉和比较各种可能状况,进而从中选择和确立其理想状况,并以此来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即达于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观念上以至实际上的协调(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至于如何实现这种协调,各种哲学因其本体论的主张不同,因而其所诉诸的或是上帝之手,或是理性之巧,或是意志之强,或是自然之力,或是实践之功,如此等等。

       由上可见,把ontology译为本体论是可以的,但必须加以明确界定,即本体论是关于存在之根据的理论。哲学本体论则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或人与世界关系本来状况之体现的理论。因而把本体论译为“存在论”或“是论”,都似不妥。因为本体论之本体不是所谓存在,而是存在之根据;也不是空无内容的一个系词“是”,而是有其所指的“是其所是”。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作为一个主要流派的实证主义主张,要对本体论加以超越。这是轻率的、不可取的。受此影响所形成的各种超越论,比如,经验批判主义的经验超越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超越论等,也都是无根的,经不住推敲的。不过话说回来,拒斥本体论,也是对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回答,一种关于本体论的理论。比如,经验批判主义关于现实世界是经验的观点,也是一种本体论观点,即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