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FBI上育儿课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孩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些硝烟,从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了——

      “已经看了半小时了,必须关电视了!”

      “不!再看最后一次!”

      “你已经‘最后’第三次了!”

      “昨天明明说好今天要上学的,你这哭着闹着不出门,是几个意思?”

      “变形金刚不来接我,我就不去上学!”

      每每这种时候,你觉得孩子刁蛮任性、无理取闹,弄得一地鸡毛后,还在尘嚣中对筋疲力尽的你露出狡黠的小尖牙,简直是个恐怖分子!

      对付恐怖分子哪家强?大名鼎鼎的FBI啊,美国联邦调查局。

      真不是跟你开玩笑。FBI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智取:通过和对方周旋、沟通,最终驯服对方,令其乖乖缴械;而人和人,对立与和解,沟通与双赢,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这些沟通秘诀,没人用在亲子关系上。

      FBI谈判专家:4步化解对立情绪

      6岁的YY拒绝去夏令营,还出现严重的对立情绪:大人提都不许提这事儿,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一筹莫展,达人出现——FBI前首席人质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出场了。

      克里斯给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路:用解救人质的谈判技巧,化解孩子的对立情绪。

      两件事本来就有共通之处:我们都知道,父母不能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无理要求;作为谈判专家,一样不能满足劫持人质的极端分子所有要求。因此,FBI在解救人质时,经常使用一些简单且有效的“谈判原则”。

      克里斯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能运用上这些原则。毕竟这些技巧专治各种不服,比如夫妻斗嘴,比如婆媳矛盾,当然也包括亲子对立。

      ☆“尽情说,我很想倾听”

      这个原则,很多父母都懂,做起来往往出错。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脱口而出的那些话,多数会使谈判开局不利。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特点——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否定。

      例如孩子说:“你不理解我!”父母通常立刻说:“谁说我不理解你?我很理解你!”

      或者孩子说:“你不替我着想!”父母通常立刻反驳:“我绝对处处为你着想!”

      父母以为是在为自己辩解,其实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而自己浑然不觉。

      谈判专家建议:第一步,以听为主。

      父母在聆听时,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试图去反驳他们的观点。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切记,我们是要跟孩子谈问题,进而去解决,而不是想跟他们吵架。

      ☆“请相信,你的感受我看在眼里”

      怎么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呢?对孩子一遍遍地说“我明白你的感受!我真的明白你的感受”,这样对吗?

      恭喜你,答错了!

      永远不要说这类话,因为它们通常会引起孩子的瞬间反驳:“不,你不明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接下来谈话只能终止——谁愿意跟一个“不友好”的对象讨论?

      谈判专家建议:复述孩子的话。

      克里斯提出了一个人人都能做到的简单办法:复述。

      先复述孩子觉得重要的内容,再复述次要的内容。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已经听到他的诉求了,而且似乎站在他的立场上了。

      有些父母疑惑了:如果孩子说的话不可理喻,甚至无理取闹,怎么办?

      瞧,这就是问题所在。孩子还沉浸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唯一的目的是情感宣泄,而你已经连跳几步,想到了“如何实践、如何制止、如何教育”的问题上去,你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呀!

      谈判专家补充建议:不评价,才能为下一步讨论提供机会。

      克里斯说,这个阶段父母的复述,只需让孩子明白“爸妈理解我的感受”;它并不代表你同意孩子所说的话,所以也无需判断诉求是否正确。我们自己在发火时,也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孩子也一样,一旦觉得他的想法被你否定、忽略,肯定不利于谈判。这时父母急于提出意见,一定程度上是在威胁孩子的自主权,所以孩子会潜意识地去抵制。

      但如果先让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完,他们会更容易配合。

      ☆“你看上去很难过”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给感觉贴“标签”,有助于大脑冷静下来;但“标签”和“评价”的定义不同,许多家长却模糊了。

      对于一个因为输了象棋大哭不已、闹着重来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讲理!”

      这不是标签,这是评价。

      假如说:“你很不甘心,因为差一点就赢了!突然转折的失败实在让人太难接受了,换我也会想大哭一场的。”

      这才是标签,带着接纳、包容、共情的标签。

      谈判专家建议:标签只描述事实,不做人格评价。

      对一个生气的孩子说:“你看上去很生气或不开心。”就这么简单一句话,一秒钟就拉近了关系,因为他感受到你在观察他,并且试图走近关怀。

      又比如,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受到了伤害”或者“我知道这种事不公平”,而不要说:“你不需要这样做或想”。标签除了“不要评价”,还包括“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你想我怎么做”

      经过上述3步,大多数孩子的情绪会稳定下来。当他们停止哭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提问题了。

      但在这一步,父母也常出错。他们惯用的错误语气通常为:“那我这样做行不行?”“假如我答应你怎样怎样了,你就要如何如何!”

      看这退而求和的语气,充满“我大度,你无理”的姿态,无一例外在给孩子增添说“不”的冲动——孩子也是要尊严的,胜之不武,会让他觉得受到侮辱。

      谈判专家建议:不要主动提条件,把这个球,抛回给孩子。

      推荐的提问句式为:“你想我怎么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