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及问题研究

作 者:
沈威 

作者简介:
沈威,杭州师范大学 团委,浙江 杭州 311121 沈威,杭州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党委学工部副部长,讲师,主要研究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高校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核心在于认清形势、明确职能、补齐短板。育人职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是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再定位。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短板主要在于:传统育人理念方法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传统服务内容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的需求多样化、传统社会实践模式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强烈愿望、传统校园统筹机制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补齐短板,可以通过重构创新平台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构发展理念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重构联动机制推动青年社会服务常态化和长效化、重构运行机制实现青年参与校园民主管理规范化和持续化。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字号: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与文化发展的重要高地,是广大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第一基地,是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的特殊场域。高校共青团作为中国共青团在高校中的基层组织及高校中最为重要的青年群众组织,受上级团委和高校党委的双重领导,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政治功能。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年学生的群体结构和需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作为依托在高校体制内的高校共青团面临着传统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与青年学生话语体系不统一等现实困境,原有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新形势下面临诸多短板和考验。2015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和7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召开,推动了群团组织加快改革的步伐。如何探寻高校共青团的发展规律、深入剖析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与短板也就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充分说明,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1]。在此背景下,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联发[2016]18号),指出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全面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举措。

       一、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

       新形势下群团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对群团职能定位的重新呼应。职能是任何群团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体现群团组织自身地位和存在价值的目标和导向,更是群团组织的生命线。毛泽东曾指出:“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2]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核心是明确高校共青团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增强团的工作自信和组织自信。其改革发展的原点是摒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与其他团组织相比,高校共青团具有组织结构健全、工作对象明确、工作主业固化等优势,同时,高校与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互嵌结构形态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①开展工作。

       (一)推动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能

       高校共青团政治性职能的核心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青年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就此而言,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能就是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职能,是高校共青团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曾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3]高校共青团始终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不仅要坚持以党的建设作为风向标,还要主动把团建融入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和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将思想引领与凝聚、服务、发展青年紧密结合,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将大道理转化为与他们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道理,增强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促进青年发展的服务职能

       高校共青团应坚持“以青年为本”的理念,以推动青年发展为第一要务。在价值取向上,坚持“青年发展”,突出青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年发展愿望放在教育首位;在认识定位上,改变把青年视为被塑造客体的习惯定位,真正把每一个青年认同为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立个体,给予应有的尊重;在目标指向上,以培养青年的自我发展意识为首要目标,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以促进青年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为工作落脚点;在功能定位上,高校共青团的任务是创设各种条件和环境,构建各种发展平台和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实现路径上,高校共青团要参与第一课堂,主抓第二课堂,协同第三课堂,将自己积极整合和融入到高校立体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中去。

       (三)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

       高校共青团主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亦能有效拓展社会服务内涵、丰富社会服务内容、创新社会服务形式。高校共青团不仅要承担青年政治社会化和发展组织化的政治职能,还要回应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承担社会责任等意愿。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智慧资源优势,引导青年学生承接专业性、服务性、可操作性的社会服务项目,才能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高校共青团应实现空间再造和资源重组,积极寻求社会合作。当前,高校共青团校内资源相对匮乏与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倒逼其必须构建新型的组织模式,向系统外、大社会拓展,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社会项目,加强精准化社会合作,进一步提高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和高校项目承接能力的耦合度。

       (四)引导青年参与校园治理的管理职能

       高校共青团的“中间结构”定位有利于有机链接高校党政与青年学生两个端口,更好地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服务上的龙头聚合、管理上的集约接纳作用。只有将管理职能转化为青年文化基因,“维护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相关事项的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②,才能将青年文化体系与校园民主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当前,青年发展需求分级化、分层化、多样化特征明显,及时对青年动态、社会动态作出准确研判和前瞻性思考,满足青年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有效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引导青年学生理性反映诉求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职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