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反思与超越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淑芹(1962-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9;刘畅(1982-),首都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一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性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构建。当前社会成员对“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的“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知行分离现象,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亟需突破的难题。提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客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环境协调互济的整体培育系统。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字号:

      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依赖于共同体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人所具有的思维与理性、意识与意志,构成了人生活意义的精神世界,而核心价值就是人们建构意义世界的根本价值原则,是个人、国家和社会发展根本方向的定盘星。核心价值主体化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是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共识和信奉的、合乎本民族和国家文化传统与信仰的重要价值原则,它主宰民族、国家和个人的灵魂,是国家兴盛的根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基于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主宰性,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对本国民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

      在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作为支配和维系其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在他们看来,是解决其社会发展中“霍布斯与秩序问题”②的需要,是其社会成员区分所谓真假、善恶、美丑的普遍价值标准,是其社会成员认识与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如个体的独立性与权利的张扬、价值文化的多元、价值标准的多样、价值虚无主义盛行等,无不需要社会确立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来引领社会意识和思潮,以避免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混乱而瓦解社会秩序,及其增加社会交往风险所导致的劣质社会生活。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叠加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化解,不仅需要技术和制度创新,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凝神聚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旨在促进社会成员对其认同与践行,即实现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内化、信奉与外化的统一。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绝不只是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从根本上说更是人们的认同、内化与践行。因此,核心价值观为人们信奉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显著标志。要避免或减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社会成员“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低效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整体性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协调互济系统。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③由于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所以,“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④,即系统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统一体。显然,世界是系统的集合,而系统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系统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恩格斯指出:“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⑤正是由于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即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和协调性原则,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教育主体、客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环境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和发挥其中某一个要素的作用。由此推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不是单一的提高教育主体施教素养和能力问题,也不是单纯激发教育客体学习、接受和认同价值思想的问题,更不是一味地改进教育方式或优化环境的问题,而是教育主体、客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环境围绕一定教育目标的同向共振、协调互济。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促进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准则的认同与服膺,达致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的,只有单一要素功能的发挥是不够的,既需要系统中各个要素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作用,也需要各个要素之间功能互补,同向发力。

      1.整体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性。马克思曾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⑥系统性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它要求人们把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事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好有机体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各要素之间关联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合理、动态平衡的系统,使各要素能够朝同一目标方向运行,以形成多要素互补共济的协同效应,避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因相互抵牾、自相矛盾而彼此消解。所以,对系统的整体把握,既不能把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孤立化,也不能把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机械化,更不能否认或忽视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与功能的互动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是教育主体、客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环境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需要,分析和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正当性、解读好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施之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且也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与认同规律,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开发和利用好教育环境。显然,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宣传教育工作,认为只要把宣传教育搞好了,就能解决人们的价值观认同与践行问题;同样,我们也不能把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低效”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宣传教育本身。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多解决的是社会成员的价值认知问题,认同与践行还需要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修养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保障。一旦我们倡导的价值原则缺乏社会环境的支持,理通行不同,或“潜规则”盛行冲击和挤压“明规则”,出现社会上宣传教育的价值原则与人们实际生活通行的实践原则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