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

作 者:
张哲 

作者简介:
张哲(1981- ),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法学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哲学自觉意味着思维思想的主动性、整体性、辩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并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来观察思想政治教育事物、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通过哲学自觉,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更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宏观理解、系统把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度不强、理论彻底性不够、理论解释力说服力欠缺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性问题。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是哲学思考的三个重要论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需要紧密结合这三个论域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7)03-0175-08

      自学科设立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科学发展,其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提升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传统教育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维图式上仍多偏重于经验思维、直觉思维、日常思维以及未分化的整体性思维,而相应缺乏一定自觉的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抽象性思维(也即哲学思维),由此也带来一些诸如理论深度不强、理论彻底性不够、理论说服力欠缺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困惑和问题。同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们的实践活动从不满足于已达到的既有水平,人们的思维活动也从不满足于对世界的已有认识,这两个“从不满足”也昭示着作为以思想理论教育为根本途径来提升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拿起哲学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上,做到哲学反思、哲学批判、哲学创新,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未来提供哲学意义上的理想性、价值性教育目标和导向。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凸显其必要。

      一、哲学与哲学自觉

      哲学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时代引领的先导,也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与人类文明的灵魂。同时,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也是人类理性对“终结—最终”之问题的追根溯源。哲学犹如一棵大树,在人的精神世界生根,在人类的历史空间生长。在西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在经验生活中概括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从现实存在着的最简单的物质形态推论出世界的本原,从而把基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推向了“学问—学科”层面,进而创造出了辉煌的古希腊哲学,并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后来的发展。在我国,以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为代表的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名家辈出,思想璀璨。既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以及董仲舒、王充、王弼、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为代表的哲学家、思想家,也留下了诸如“知人则哲”、“哲思惟文”、“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其维哲人,告之话言”等与“哲”或“哲学”相关的名言。无疑,“哲”或“哲学”意味着智慧、文明、时代精华及其对智慧、文明、时代精华的追寻。除了具有“智慧结晶、文明积淀、时代精华”这一哲学的共同特征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更是直接把哲学同无产阶级的关系比喻为“彼此的武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p17)

      从深层的逻辑看,哲学是伴随“人的生存意义之自我澄明”与“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之自觉展示”而出现的,是人对自身存在性及其人类活动之本质性、意义性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思考、阐述与表达。换言之,哲学是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历史轨迹,表征着作为人之“批判性”、“反思性”、“分析性”、“反省性”的自我认知与理性自觉。这也是“哲学自觉”这一命题产生的前提基础。与此同时,只有自觉意识到哲学的价值并以哲学的思维自觉完成认识上的“由知性通达理性”、“由部分探知系统”、“由片面转到辩证”,才能更好地理解、探寻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之存在的本源世界与意义世界。概言之,哲学自觉是与人基于实践而向上跃升的精神追求直接相关的。对于个体或民族的发展而言,哲学自觉不可或缺,充分的哲学自觉凸显着个体或民族思想、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哲学自觉,可以从概念层面也即“完全规定了的东西”[2]来深入理解时代思想的构成与变化,而对于作为“公开的、可理解的,能够经学习而成为一切人的所有物”[2](p9)的思想而言,其本身既是文化的生成基础,又是文化的丰厚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自觉有助于深化文化自觉。相应的,高度的哲学自觉是文化繁盛的重要标志。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表明,凡是处于文化强盛时期的民族、国家无不以某种自觉的哲学观念作为其文化及社会发展向前的思想推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

      众所周知,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既有思想政治理论常识、知识的传播,而是以实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关联着大量专业的思想政治学术概念、理论观点,但如果缺少哲学自觉,教育者、受教育者在使用、学习这些学术概念、理论观点时,便很少从哲学的高度、角度去深入思考其含义适用及其关系渊源,似乎这些含义适用与关系渊源都是“自明的东西”而无须深究。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关联“人—思想—政治—道德—社会”之特殊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p96)而这一活动的复杂性、整体性、系统性相应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有效推进必须要有基于哲学视野、哲学思维的哲学自觉。同时,从20世纪以来的哲学发展来看,更是经历了从近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历史嬗变,哲学的多元发展及其现实影响较以往时代更为复杂。在哲学领域,不仅出现了诸如“文化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逻辑哲学”、“政治哲学”、“生存哲学”等的诸多哲学分支学科,而且出现了“主体性转向”、“科技革命转向”、“日常生活转向”、“语言符号转向”、“交往活动转向”、“融会东西转向”等诸多哲学发展转向。这些新的哲学动态发展、发展动态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乃至对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都有着深刻影响。毋庸置疑,相比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哲学生态,也因此需要更高水平的哲学自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