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
盛科荣(1977- ),男,山东日照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shengke rong@163.com。中国 山东 淄博 255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101;樊杰(1961- ),男,陕西西安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fanj@igs nrr.ac.cn。中国 北京;杨昊昌,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中国 山东 淄博 255012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带动下,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通过对近10多年来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梳理,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均衡模型、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功能识别与功能区划技术方法、地域功能格局变动机制与区域政策4个领域。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及完善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需求,目前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在基础研究、综合地理区划实践以及区域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围绕完善理论体系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未来研究应着力在5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域功能生长发育驱动机制的集成分析、地域功能的空间结构与时空过程规律研究、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地域功能空间尺度转换与综合地理区划、空间规划与现代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12-0001-07

       中国地理学者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借助地域分异原理和地理区划方法,提出了按照主体功能区构筑未来我国高效有序国土格局的建议,得到国家决策者的认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主体功能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理论方法创新提出了新命题,有力推动了作为其科学基础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近10年来,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研究已成为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系统梳理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解析现代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就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展望,以期整体推进现代地域功能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1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学术思想萌芽于19世纪西方近代地理学的区域研究和区划实践。从法国的区域研究到德国的景观学派和英国的区划工作,都包含着地球表层不同区域应当承担不同功能、人类社会应按照用途(功能)进行国土空间管制的思想。与此同时,以白兰士、白吕纳、施吕特尔、赫特纳[1]、拉采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地理学家还确立了人地相互关联的地理学研究视角,这实际上也为认识地域功能提供了一种最佳的理念。但是在这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客观条件和基本资料的所限,区域研究和区划方案大多是专家集成的定性工作,数据和科学方法支撑相对较弱。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学术思想在20世纪的地理学研究和区域开发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自然地理地域分异理论[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3]、区位论和空间结构理论[4]、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加深了陆地表层功能分异规律的认识,为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苏联的农业区划和经济区划、德国的空间规划以及我国在1920年代开始的部门区划,都有力地推动了区划技术和方法的提升。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对区划理论与方法缺乏深入的探讨,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空间分异理论和方法;二是以单要素为主的部门自然区划居多,综合功能区划研究相对不足。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产生于近些年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实践(图1)。一方面,由于存在着重“发展计划”、轻“布局规划”的偏差[5],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蓝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问题摆在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面前[6]。另一方面,解析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和变化过程,提出国土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并勾画规划蓝图,认识调控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基本政策工具和配套条件,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土空间格局规划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在国土空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地理学者经过深入的学术思考,正式提出了现代地域功能理论[7]。综合目前对地域功能概念内涵和研究框架的理解,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可以定义为,以陆地表层空间秩序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地域功能的生成机理,以及功能空间的结构变化、相互作用、科学识别方法和有效管理手段的地理学理论。

      

       图1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学术基础和实践背景

       Fig.1 Academic basis and practice background 0f modern regional function theory

       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2006年,这是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围绕国土开发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传承地域分异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集成经济、社会、生态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突出“因地制宜”和“有序空间”的核心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按照功能区构建中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建议。在中国地理学者的推动下,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8],“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第二个阶段是2007~2012年,这是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正式形成阶段。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力推动了地域功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地理学者提出了地域功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正式形成[9]。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地域功能识别与区划的方法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践。经过近10年的理论方法探索和应用实践工作,中国地理学者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研制完成了主体功能区一系列成果,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务院颁布实施[10]。

       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之后,这是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学术框架逐步完善的阶段。地理学者开始对现代地域功能理论学术体系进行构思,并提出了以地域功能生成机理、空间结构、区域均衡等理论研究和以地域功能识别、现代区域治理体系构建等应用研究为主体的研究框架,实现了从核心概念构建到系统学术思想探索的转变。与此同时,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高度,并指出“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也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