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快速非农化,引发村庄空心化、主体老弱化、土地空废化、环境污损化、农村贫困化,且以此为主要病症的“乡村病”日趋严峻。尤其是伴随着区域差异、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贫困化逐渐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现实难题。因此,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5575万,贫困发生率由30.7%降到5.7%,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农村贫困化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出分布范围广、空间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以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为基本特点的农村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1]。到2015年,全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32个国家级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随着扶贫开发工程的深入推进,以及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中国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孤岛效应、投资递减效应、收入扁平效应、发展马太效应不断显现,因地制宜、科学评估、精准施策、讲求实效,成为新时期创新扶贫开发战略的主要难题和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化与扶贫开发是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前沿课题。2013年中国政府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1-2],2015年推行精准扶贫重大政策、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制度,促使有关农村贫困化理论、精准扶贫战略、扶贫开发模式等问题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科研究的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农村贫困化的相关研究仍以定性居多,主要包括农村贫困化机理、原因、政策等方面[2-4],而对农村贫困化的定量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包括利用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贫困标准线模型预测[5],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因素对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6],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中国区域贫困化进行模拟分析,获取自然贫困指数[7],以及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研究消费风险与科学抑制对农村贫困化的影响[8]等,尚缺少对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的定量研究。本文以河北省阜平县为典型案例,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多元线性回归与空间叠置等分析方法,诊断出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农村贫困化分异特征及其动力机制,进一步划分出农村贫困化的地域类型,为因地制宜、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区域与模型方法 2.1 研究区域 河北省阜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保定市域西部,位于38°9′N~39°7′N、113°45′E~114°31′E,东与曲阳、唐县交界,东北与涞源为邻,西与山西省五台县相接,北与山西省灵丘县交接。全县东西长74.8 km,南北宽49.6 km,总面积约2496
,辖6镇7乡1个社区管委会,209个行政村,1208个自然村(图1)。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66364户、23.04万人。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32.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
图1 研究区位置及河北阜平县行政区范围 Fig.1 The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administrative map in Fuping county 阜平县域特点是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①太行深山区。阜平为全山区县,山场面积326万亩,占总面积的87%,耕地面积仅21.9万亩,人均0.96亩,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41.07%,植被覆盖率80%以上;②革命老区。阜平1925年成立了中共党组织,1931年建立了北方第一个苏维埃县政权,1937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移驻阜平,抗战时期阜平是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③贫困地区。阜平县的发展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范围广、程度深。到2015年底,全县有16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25万户、6.0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0.5%。 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以来,阜平县被列入国家贫困县。因其经济区位的重要性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2013年阜平县成为国家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在国家精准扶贫理论与战略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2.2 数据来源 主要包括河北省阜平县政府提供的2015年209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口、贫困人口、耕地资源数量和村域尺度的矢量数据等基础资料。根据农村总人口、贫困人口计算贫困发生率,并结合矢量数据分析揭示贫困发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异机制;DEM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通过影像校正和坡度分析,获得阜平县地面坡度、海拔数据;根据阜平县行政村人口、耕地面积,得到各村人均耕地资源数据;将阜平县矢量数据转化为0.5 km×0.5 km的栅格网数据,利用GIS空间邻域分析方法,分别获取各栅格到主要河流、主要干道与县城中心距离。最后以贫困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地面坡度(
)、海拔(
)、人均耕地资源(
)、到主要干道距离(
)、到主要河流距离(
)、到县城中心距离(
)和到各乡镇中心距离(
)等作为自变量(表1),通过分析各自变量对贫困发生率分异的影响,系统探测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