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流动的城市网络关系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海涛(1979- ),男,山东滕州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网络与创新方面的研究,E-mail:maht@igsnrr.ac.cn。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以高端归国人才为对象,通过构建“归国人才三角”概念框架,设计基于高端移动性人才的城市关系构建方法,对人才迁移驱动的城市网络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①借助“行动者空间移动带来的空间动力”这一视角,运用高端归国人才在城市间的移动模拟城市间关系,可为构建城市网络提供一条新路径。②基于人才流动的城市网络构建,有助于破解城市关系矩阵数据挖掘与案例城市选取的难题,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网络研究的新方向。③“归国人才三角”概念框架将人才流动与城市网络两方面研究融为一体,既可以通过人才流动探讨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也可以通过城市网络方法分析人才流动网络,对城市网络研究和人才战略实施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3 期

字号:

       1 引言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地理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流动空间理论构建的交互影响下,正从传统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研究向当前聚焦的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研究转向。城市网络研究最大难题在于城市关系数据的收集与获取[1,2],这是城市网络构建和定量分析的关键环节。目前最流行的城市网络关系构建方法,当属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发明的“互锁网络模型”(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他们使用跨国高级生产性服务企业分支机构的全球分布测算世界城市间高端服务联系强度,进而建立世界城市网络[3]。此外,研究者也尝试多种城市网络关系的构建方法,比如利用报纸商务版面报道的全球商业新闻构建重要城市的商业连接关系[2];使用城市间基础设施联系(如航空流、铁路流、电信流、因特流等)构建城市连通网络[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合作论文/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城市间知识传播及其协同创新网络[5-7];设计爬虫程序获取城市间微博沟通数据构建城市间社会交流网络[8]等。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和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存储与运用将会给城市网络研究带来极大空间;然而数据存储的片段化和部门化使得这一进程并不顺畅,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来揭示城市空间组织的特征机理。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创新主导时代,人才流动性成为创新空间的重要特征。高端移动性人才在城市创新发展和对外知识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创新城市争夺的对象。Friedmann在“世界城市假说”中就提出了“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人才的移入地”的观点,一些学者也尝试通过调查跨国公司的高技术移民来构建全球城市的移民网络[9]。然而现有运用移动性人才构建城市网络的尝试不足,且停留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方法上,缺少运用流动人才统计资料进行数据挖掘来构建城市网络的理论方法设计。在国家政府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多种人才引进政策使得中国留学归国人才的比例和数量大大增加(图1),归国人才对中国城市对外知识联系和创新能力的贡献与日俱增。鉴此,本文选择高端留学归国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研究对象,尝试构建基于人才流动的城市网络关系分析框架与方法设计,拓展城市网络构建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内容,期望对国家创新和人才战略实施有所贡献。

      

       图1 1978—2015年中国留学归国人才历年变化情况

       Fig.1 The number of returnees of China from 1978 to 2015

       2 关于人才流动与城市网络关系的理论讨论

       关系和演化经济地理学对人才移动促进城市联系与创新的讨论为本文奠定了良好基础。关系经济地理学系统阐述了人才及其移动性与知识创新的关系,强调将“基于个人的关系建构”纳入网络分析,并将个人的流动及跨界的社会文化关系作为分析的重点[10,11]。Williams认为个人是“意会”知识的载体,不仅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和承载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组织内部的知识流转,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个人的流动——有界的职业流动;而且个人的流动不仅包括有界的职业流动,更包括无界的职业流动——自主劳动迁移;个人在不同工作环境特别是跨文化环境之间的流动,不仅发挥着知识翻译者的作用,促进知识的传递,而且发挥着知识经纪人的作用,促进知识的创造[10]。这一论述从根本上阐释了人才流动与城市网络的内在关系。因此,理解城市网络的形成需要超脱原有认知,不能只看到固守在城市中的企业、研究机构和人才的对外联系,还要看到由于人才在城市间的流动带来的城市间联系。Menzel受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接近”(proximity)讨论的启发,就提出了“动态接近”(dynamic proximity)思想及“行动者空间移动时的变化带来的空间动力”这一全新的视角,用来解释网络“连接”(bridge)的形成,认为人才(特别是跨国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是城市间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12,13]。Cantner也表示创新者工作城市的变动与他们之间技术的交叠能更好地解释城市(创新)网络结构的演化[14]。

       不置可否,移动性人才已经成为了世界城市网络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主导全球城市的货物流和资金流正逐步被知识流和人才流所取代。人才对全球城市的作用愈加凸显[15],并成为推动世界城市网络演变的重要动力源泉。一方面,人才是创造价值增加的核心力量,不断加强的全球化趋势引起全球价值链变化,进而推动人才的跨地理空间的流动;另一方面,快速提升的信息化也改变了传统的地方空间逻辑,解释人才对城市作用的理论支撑从地方空间扩展到流动空间。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及集聚的变化正重塑原有的人才网络,推动一些作为人才流动聚集载体的城市,在相应服务平台、操作平台和基础平台完善提升的过程中,从“人才节点”升级为“人才枢纽”,并推动人才枢纽城市崛起成为新的全球城市[16]。美国硅谷的经济成功和创新活力就是源于高技术移民的大量集聚及其活跃的对外知识创新联系[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