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家长和孩子分别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小学前怎样强化孩子思维?需要报高价幼升小培训班吗?如何养成好习惯?怎样调整入学心理……正值招生入学季,幼小衔接成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面对家长们的这些问题,特邀专家们为您指点迷津。 入学前,怎样养成好习惯? 孩子做事缺乏恒心,容易懈怠,做事要时时刻刻盯着怎么办?孩子缺乏专注力,经常走神,故事也只能听进去60%左右,要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写作业太慢,不专心,需要家长陪伴吗?孩子在幼儿园里很拔尖,也很聪明,但规则意识比较差,怎样培养?孩子过于活跃、表现欲过强怎么办?大班下学期可以做哪些举措帮助行为习惯差的幼儿完成幼小衔接……孩子即将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们对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到棘手,集中体现在如何培养孩子的恒心、注意力、规则意识等方面。 “这个年龄段孩子做事没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着,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在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校长陈瑾看来,需要让孩子拥有自主感。如果孩子的时间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们的自主感相应地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选一款喜欢的闹钟,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调好时间,只要闹钟开始“呼唤”,就立即开始行动,绝不磨蹭。这样的限时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还能帮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陈磊表示,3~6岁的孩子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会对鲜明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而突然变化的场景比较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在具体策略上,一是不勉强儿童去尝试他不喜欢的活动内容,要想办法让活动内容变得有趣;二是注意活动形式的手脑并用,也就是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三是尽量防止环境中无关刺激的干扰,为孩子提供安静的活动空间;四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活动时间表,让他能够自主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先后次序。 至于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在家庭中给孩子定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规则。”陈磊提醒家长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时需注意无论在园还是在家,给幼儿制定的规则应该是易于理解的,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规则;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这是帮助他理解规则、遵守规则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会觉得这个要求不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别人,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对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鼓励。 “家长要明确,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认为,在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时,家长要陪孩子学习,重点不是关注孩子学习哪些内容,而是关注孩子在学习时的习惯培养。陪伴中要提醒孩子改正不良习惯,消除不良影响,而不是干扰孩子的学习。 入学时,“零起点”等于“零准备”吗? 关于孩子要不要学习各种“班”的问题,是许多家长的困惑。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黄琼认为:如果为了入小学“打基础”,提前学些拼音、识字、数学的话,大可不必。如有的孩子确实对数学很感兴趣,父母创造条件让他多学一点也无妨。至于拼音,很多小学老师也认为,学歪了,教错了,反而害了孩子。“让每个阶段孩子享受每个阶段应该有的教育和生活,享受3~6岁童年的快乐,享受这个年龄段最最值得发展的东西。”至于为了让孩子在学前阶段能够学些绘画、艺术等适合形象思维的东西,学些大胆表达、表现,以发展良好个性的东西,也是可以考虑的。关键是家长“要什么”的问题,以及值得“要”吗?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王振宇同样不主张孩子提前补课。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孩子仍是游戏为主,另外提前上课的儿童会有优势,但是优势不大,三年级之后就没有差别。相反,游戏多的儿童,学习的后劲更足。 “在入学之初,一个没有参加过辅导班学习,没学过拼音、经过写字强化训练的孩子,他的表现肯定不会比得上已经被训练得很熟练的孩子。”陈磊坦言,“零起点”对父母的挑战主要在于是否有耐心忍耐孩子在起步阶段暂时的落后,毫无疑问,父母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对孩子进行鼓励,看到他在自身基础上的进步。 陈磊认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是关乎两个学段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是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文本,在积极规范幼小衔接问题。明确要求小学教师坚持按照课程目标和大纲要求进行教学,不加速,不超越,甚至提出“让那些多学的,提前学的,都白学”。在幼儿园的衔接课程中,老师也会更多关注孩子信息获取能力、遵守规则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伙伴交往协作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孩子将来的可持续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工作上,要有更大的作为以减少家长的焦虑心情和盲从行为。 当然,“零起点”不等于学前“零准备”。相反,陈磊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在学前的生活、学习和社会经历等方面有更多的积累和准备,形成丰富的“经验起点”,良好的“心理起点”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持续发展,避免片面的知识技能准备。一定要牢记学习是终身的事,不要太在乎一些短期的表现。孩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