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十年间汉奸指称的转义与泛用

作 者:
桑兵 

作者简介:
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术、大学与近代中国,近代中日关系史等,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辛亥时期,汉奸由原指鼓动少数族人反清以及勾结外夷祸害中国的汉人,转而指替“满人”为虎作伥、残害同胞的汉人。1901年孙中山的《支那保全分割合论》是迄今所知转义最早的发端。戊戌之后,梁启超等人倾向革命,为“汉奸”转义推波助澜。《汉奸辨》区分“真汉奸”与“正色汉奸”,明确“满忠”才是真汉奸,分界由与朝廷为敌变成与国民为敌。而陈家鼎的《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中列举的6种汉奸,可归为清朝文武汉官、保皇立宪派及假新党三类,均有实指。在强化倒满锄奸的同时,也产生了将对敌手段用于同道同党的副作用。随着锄奸言行的泛化,“汉奸”在作为对敌斗争利器的同时,部分变成打击异己的政治标签。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7)01-0061-19

      “汉奸”一词,作为一类特定人物的专门指称,今人看来似乎不言而喻。尤其在网络世界,动辄以“汉奸”相称乃至对骂,已经成为流俗。尽管有人说叛国通敌当汉奸者以中国称最,可是,放眼中外,即使考虑到语言和翻译的差别,具有类似意识的国家、民族其实并不多见;纵观古今,有此概念并用于特指的历史也不算长,充其量就是近世才有的新名词,决非如坊间和媒体所误以为的是汉代以来的旧观念。

      问题是,这一指称因为泛用而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注意其渊源流变。偶有提及者,也是望文生义地倒叙。直到近年,才有识者发觉其非同寻常,予以关注并有所探讨。发其端者,首推神户大学文学部的王柯教授,他于2004年在《二十一世纪》第6号发表了《“汉奸”:想像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一文,用历史的方法对“汉奸”一词的起源流变进行了大致的梳理。该文经过补充增订,改题《“汉奸”考:一个拟制民族国家话语的诞生》,发表于岩波书店《思想》第981期,并收入陈理、彭武麟主编的《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吴密发表了《清代官书档案所见汉奸一词指称及其变化》(《历史档案》2010年第1期)、《“汉奸”考辨》(《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谁是“汉奸”》(《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0期)等文,并撰写了题为《民族和国家的边缘——清代“汉奸”名实关系及其变迁》的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在王柯的基础上,将晚明至清亡的汉奸指称及其演化分时段予以呈现。作者显然不满于先入为主地认定“汉奸”为民族主义的主观臆造,不过基本架构仍是后设的民族与国家。

      2012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杨思机提交的出站报告《汉民族指称的形成与论争》,不仅探究了“汉族”这一特定专有名词概念形成演化的历史进程,为理解把握“汉奸”的演变提供了必需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专章论述辛亥革命时期的“汉奸”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注意到王学庄于1996年已经考订出1907年1月25日在《汉帜》第1期发表《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的“锄非”,并非一般认为的刘道一,而是陈家鼎。①此事一般难以想到和征实,虽然已被订正,可是前人失察,撰写专题论文于后,继续以非为是,非经再度指示,很难避免以讹传讹。

      经上述努力,“汉奸”一词的缘起及其流变,大体梳理清楚。据此可知,“汉奸”并非古已有之,所谓历代汉奸,不过是用后来的观念指称前事。目前可查实的“汉奸”一词,最早见于明末治理和经营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清中叶以前,“汉奸”主要是清朝官方用于指称煽动、拨弄少数族人反抗朝廷的不法汉人。鸦片战争前后,在延续清中叶概念的同时,转而指勾结外夷祸害中国的汉人之奸徒,使得“汉奸”的指称泛化。扩而大之,后来也指学习外洋、用夷变夏的国人,汉奸与卖国贼连为一体,且涵盖范围扩大到非汉人群。辛亥时期,与清政府的“汉奸”指称相对,革命党的排满宣传衍生出新的“汉奸”意涵,替满人为虎作伥残害同胞的汉人谓之汉奸。在王柯、吴密的论述前后,还有学人分别对清中叶西南地区、鸦片战争时期以及辛亥时期的“汉奸”问题做了专题研究,概念的把握未必自觉,所探讨的问题及所引述的材料史事,则与两位大体相同或基本不出所论范围。②

      先行研究推进至此,看似已经剩义无多,可是相较于史事本相和前人本意的错综复杂,可以发掘解读的历史实情仍然所在多有。现有的研究,或着重于概念的意涵,所预设的架构及选取的例证,不免仍然以后来观念先入为主,不能展现史事发生演化的多种可能;或缺乏观念的自觉,于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分别及联系模糊不清。尤其关于辛亥时期汉奸概念的转义,大体虽然不错,具体则有笼统之嫌。吴密的博士论文全文近300页,涵盖整个清代,关于辛亥时期的汉奸问题,仅第五章第二节专门论述,只有15页。尽管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对清末革命派‘汉奸’话语的构建及其所起的作用研究非常不足”,并且尽力搜集资料,试图重建相关史事,较前人的认识有所进展,尤其是关于辛亥武昌战事发生后的论述,为前人所未及,可是相较于材料与史事,不能不说仍然显得相当薄弱。不仅文本史事的梳理解读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连已经学人考订的事实,也不免以讹传讹地一错再错。

      杨思机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专章论述辛亥时期的汉奸问题,篇幅有20页。关于武昌起义前的部分,征引稍多;武昌起义后的部分,与吴密的博士论文讨论的问题相近,征引的材料则各有侧重,杨文主要依据当时报刊的即时报道,吴文则依据《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等资料集。此外,杨文还专节论述了革命期间“汉奸”含义的再次蜕变。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进一步爬梳史料,重现史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本相及发展进程,进而依据历史实事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其中一些重要的文本和史事,解读与前人有别,主要是正面阐述,而非对面驳论,识者自能辨别。全文共约10万字,武昌起事后的部分,另文发表。

      一、“汉奸”新义

      辛亥时期排满革命的“汉奸”话语究竟开始于何时,至今仍是一桩悬案。王柯将1903年《黄帝魂》一书所收《汉奸辨》定为20世纪初叶,革命派为了打倒清王朝,开始对“汉奸”进行再定义的代表作,未提及此前是否已经出现再定义的先例。吴密也认为:“革命派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用‘汉奸’来指称那些维护清朝统治镇压革命的汉人为汉奸难以考证。”不过明确提出:“但若说到比较早而且影响比较大的当推‘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的陆皓东。”③这样的看法,为探究汉族及汉奸缘起的学人普遍持有,杨思机也基本承接了这一认识。

      1895年10月,陆皓东因广州起义事泄被捕,11月7日(九月二十一日)被杀。其间遭受刑讯,在供词中陈述受孙文的影响倡行排满:“务求警醒黄魂,光复汉族。”“要知今日非废灭满清,决不足以光复汉族,非诛除汉奸,又不足以废灭满清。故吾等尤欲诛一二狗官,以为我汉人当头一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