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户部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各省岁输田赋、盐课、关税、杂赋”,除存留本省支用、协济不足省份外,“凡起运至京者咸入焉”,执行着类似“国库”的功能。①基于此,户部银库在当时的财政制度运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库存与收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全国财政盈绌的指向标。道咸之际,军务与河工相继而起,库藏迅速枯竭。随着战事蔓延,战区各省收入锐减,军费等支出急剧增加,中央以至各省迅速陷入了左支右绌的竭蹶境地,而此时户部银库的收支与库存变化适为这种情形的直接写照。 咸丰时期财政的相关研究中,户部银库收支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关注。②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户部银库收支情形与清廷铸造大钱、颁发票钞的通货膨胀政策等问题。③相形之下,有关咸丰时期不同时段中清廷对于部库收支危机的认识、应对与成效,部库实银收支内容、规模的具体变化及其影响等问题,相关研究论述较为简略,仍有进一步挖掘与探讨的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户部银库黄册与饷鞘月单④等资料,重新统计咸丰时期户部银库实银收支的数量与规模,并参以奏折、题本、时人日记、官修文献等资料,进一步勾勒部库收支于不同时段在制度与实际运作层面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以期加深对于咸丰时期财政演变的研究。 一、道光后期的财政与户部库储 咸丰朝以前,清朝政府应对临时巨额支出的办法主要为利用库藏、暂开捐纳事例等,其中,户部银库的存银尤为大宗来源。⑤因此,欲了解咸丰时期清政府应对财政危机的能力,道光后期的财政情形与户部库存银数多寡显得十分重要。 清代财政在乾隆朝处于顶峰,户部库储丰盈,各省藩运等库也存贮充裕。嘉庆初年的白莲教之役,致使部库存银耗去大半。自此之后,户部银库的存银数量始终在二三千万两上下。嘉道时期,清朝的财政开始逐渐陷于勉强敷衍的境地。在收入方面,岁额所入,缺额甚大。其中,作为进款主体的地丁正杂一项,屡次豁免民欠,动辄数逾千万,之后不惟旧欠延宕未清,新欠旋复踵增,致使愈积愈多。根据户部的奏报,各省积欠银数,嘉庆元年(1796)至嘉庆十六年约1956万余两,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1829)约1770万余两,道光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为1484万余两,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七年为2390万余两。⑥至于盐税,因为盐引滞销等原因积欠累累,截至道光十九年,其悬引未完及欠解帑利等款高达7869万余两。⑦漕粮一项,以额定之数计之,“以收抵放,本属有赢无绌”,然而道光中后期“漕粮起运抵通,岁短百万及数十万不等”。尽管户部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但“节省之数终不能敌各该省短缺之数”。⑧在支出一端,军需、河工、灾赈等项支用数额巨大,仅道光中后期即“多至七千余万两”。此外,“银贵”问题日益突出,朝野均认为不惟商民皆受其害,国家正供也因之亏短。“亏空”之弊亦愈趋恶化,致使各级银库的存储减少甚多。至道光季年,财政困窘的情况更为严重,“经费之绌,自道光二十年以后,即已日甚一日”,“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是以各省封存正杂等项,渐致通融抵垫,而解部之款,日少一日”。⑨
透过上表可以发现,在乾隆时期,各省岁入在留支本省与协济不足省份之外,可供解部与留充次年兵饷的余剩一项常年保持在1 100万两以上。至道光后期,各省余剩银数急剧下降,大多不足300万两。⑩尤值注意的是,根据各直省岁入岁出清单等资料,可知地丁、盐课两项系各直省常例与临时支出来源的主体部分,关税则系各关常例支用之外,全数解部。(11)所以关税一项在道光中期以前系户部银库进款的大宗来源之一,解部银数较多,也相对稳定。但是到了道光后期,各关所征银两被频繁指拨作为军需、河工、灾赈等项例外支用,足可反映作为一般经费指拨来源的地丁、盐课业已不敷支用,不得不于关税中大量指拨。(12)由此可见,道光后期的财政已十分困窘,可供解部的各省财政盈余非常有限,不惟难以归补与扩充部库的库藏,部库存银反而屡屡外拨,以供例外支用,致使库存银数不断下降。
根据上表可知,部库存银数量下降主要集中在道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年,合计减少2387.5069万两。其中,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两年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等影响,入不敷出,部库存银减少1154.2876万两(13),道光二十三年银库弊案亏短925.2762万两(14),该年实际收支又导致库存减少307.2762万两。银库弊案之后,清廷为弥补库亏,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增加部库收入、削减支出,获得了一定的成效。(15)不过总体而言,由于全国性的财政支绌,部库收支规模有所缩小,存银并未得到有效归补,反而继续下降。至道光三十年,较道光二十三年库存又减少149.2827万两,降至康熙中叶以来的最低谷。 先行研究虽然普遍注意到道光后期部库存银的减少,不过对于其实际存银数量,大多存在低估的倾向。他们的依据,基本出自户部官员关于部库存银数量的奏折。实际上,此一时期户部的奏折所言部库存银大体针对的是户部外银库,而未将户部内银库存银包括在内。(16)关于户部银库内、外二库问题,既有研究似多有误解,在此略作交代。户部辖有三库,即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其中,银库在清初仅有一处,即顺治朝所建立的位于户部署后之银库。乾隆三十五年,清廷另于紫禁城内建立了一个银库,坐落在“东华门内路南,内阁大库之后”。(17)由于位置的不同,两处银库分别被称为外银库与内银库,清人又多将之简称为“外库”与“内库”。至此,户部银库始有内外之分。内银库其时存储元宝银4000万两,均系由外银库移存。(18)由于当时国家财政充裕,一般的常例收支俱由外银库负责,此种情形长期延续,清人往往也不加细分,将之径称为“部库”;内银库虽系户部银库的一部分,但其储存的巨款常年封存,即户部亦不得擅动,更多地具有储备金的意义。当例外支用巨大、外银库不足以应对时,在获得清帝的同意之后,清廷会自内银库存银中外拨以备需用。(19)在大进、大出与四柱黄册的会计奏销上,外银库与内银库系合并计算,同属于管理户部三库事务衙门经理。外银库的存银在道光二十三年外银库弊案爆发以后,亏短甚巨。此后因为外省解部之款未能增加,外银库收支仅能勉强敷衍,致使存银未能增补,其数量始终在一二百万两上下。内银库在经过嘉道年间迭次外拨之后,至道光末年实存800万两。(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