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是目前一战外交研究领域中学界关注较多的案例之一,除中日之间的谈判交涉之外,对于此次交涉引发的中国反日浪潮及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近代史研究的不同领域已有深入讨论。①就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过程而论,日方筹划背景、提出经过以及中国的应对、中日双方具体的谈判过程等,均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对于列强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以往学界较多关注美国,②却疏于对日本的同盟国英国立场的分析。日本最新研究亦坦承,关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英国的作用,因受到史料制约,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③以往有学者关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N.Jordan)在中英外交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英国在“二十一条”交涉中的作用提供了线索。日本学界最新的成果,更加注重英国舆论对日本外交的压力以及日本方面的应对,但对英国外交部在交涉中所起的作用未能系统梳理。④检视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英国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所扮演的角色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击败德国,英国在远东地区需要盟国日本的帮助,但又不愿日本的行动威胁到自身利益,因英日同盟的存在,日本则急切希望利用与英国的同盟关系加入战争,并借助英国的力量达到称霸东亚的目的,这是日本对英关系的基本方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作为在华利益的最大拥有国,一旦中日冲突,英国在华利益必将受损,因此英国对东亚的政策是维护中日间的现状。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英国对日本的劝诱纵容以及对中国的施压,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英国外交部基于英日同盟的存在,是如何分析日本意图全面控制中国的野心的?当日本的要求与英国在华利益发生冲突,日本又是如何应对的?透过英国外交部档案,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回答。 一、“二十一条”与“十一条”:中英两国的不同版本及英国之应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于1914年8月4日对德宣战,中国同日宣布中立。日本朝野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其独霸远东的天赐良机,以英日同盟为借口,日本一再向英国表明希望对德宣战。虽然英国对日本参战抱有戒心,但限于自身在远东力量有限,同意了日本的要求,但同时对日本提出一些限定条件。⑤日本对德宣战后,随即出兵山东,侵占青岛。 日本在对德宣战前曾向英国保证,尊重中国的中立及领土完整,但青岛战事结束后,日本仍在行军区域内留驻军队,意图侵占山东之野心暴露无遗。北京政府虽然意识到尽早取消行军区域,恢复相应地区的中立地位在外交和事实上均有益于中国,但在日本的一再拖延下,直到1915年1月7日,中国才发布取消行军区域照会。此时的日本,其野心已经不满足于侵占青岛及胶济铁路,在中国宣布取消行军区域照会后不久,日本提出意图全面霸占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超越外交常规,亲自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日本所提“二十一条”原案共分为五号要求:第一号要求共4款,主要是关于山东问题,要求中国不得将山东省内及沿海一带土地或让与、或租与他国,允许日本建造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铁路的支线;第二号要求共7款,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及东内蒙的优越地位,包括日本人在上述地区的经营、耕种、采矿等特权,旅顺、大连租界期限及南满、安奉铁路期限延长为99年,在南满及东内蒙聘用政治、财政、军事顾问等须商与日本政府;第三号要求共2款,要求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第四号要求是中国不得将沿海港湾及岛屿,让与或租与他国;第五号要求共7款,范围广泛,主要是要求中国中央政府必须聘用日本人在各部门充当顾问,聘用日本警察,中日合办兵工厂。⑥ 1月18日晚,袁世凯召集外交部总次长、总统府秘书长举行会议,商讨应对之策。袁世凯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同时尽量拖延,以争取英美等国的外交援助。确定应对方针之后,袁世凯首先更换了外交总长,免去孙宝琦的总长职务,由陆征祥再度出任总长一职。在顾维钧看来,袁世凯此际撤换外交总长,目的在于方便与驻京日本公使进行谈判。在谈判代表团的组成问题上,中国提出双方应组成5人代表团,总长和次长为代表团当然成员,而日本提出只由公使和外交总长出席,双方各带1名秘书。在日本的坚持下,中国放弃了5人代表团的提议,改采日方建议。 为营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舆论,在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的同时,日本政府放出风声,称中国正与德国密谋,拟联合德国向日本挑衅。日本此举实是为所提“二十一条”制造国际舆论,以便造成一种印象:如果不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将加入德国阵营,对协约国形成威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各国同意日本所谓的“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埋下伏笔,迅速结束中日谈判。日本制造的谣言很快传至英国,有报纸称“中国已与德国密订条约,以德人训练中国陆军,中国高级大员严责东京报告为无根据”。⑦北京政府不得已,出面向各国辟谣。 虽然日本要求中国严守“二十一条”秘密,但私下里已经与英国先行交换了不包括第五号要求在内的部分内容。在对华提出“二十一条”之前,英日之间已经有了前期接触。1913年1月,加藤高明在离任驻英大使前,曾两度晤谈英国外交大臣葛雷(Edward Grey),向其说明日本对旅顺、大连及满洲有特殊感情。葛雷表示理解日本的要求,并认为此问题应由中日两国谈判解决。但对于加藤高明提出的安奉、南满铁路问题,葛雷并未表态,只是表示将会谈内容予以记录。此时,英国以战胜德国为首要任务,为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有赖于英日同盟。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