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信仰”之根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凤海(1966- ),男,黑龙江兰西人,博士,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大校军衔,主要从事哲学、军事哲学、军事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北京 100856

原文出处:
党政干部学刊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个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西方文化传统背景下。它之所以能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弱势群众归属感缺失效应、开放环境下的“再对比”效应、领导干部消极腐败效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深层原因。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必须立足信仰形成和巩固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本身和共产党人实践两个方面下工夫,创新发展理论,回归日常生活,把信仰教育和干部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正义和制度正义结合起来。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1-0018-09

      在当代中国,信仰问题似乎是一个很难讲清楚的问题。什么是信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共产党人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信仰问题?等等。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确立及进程

      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信仰。信仰最先出自佛教梵语,《法苑珠林》说:“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华严经》也说:“人天等类同信仰”。人没有崇高信仰,在人群中就立不起来。《辞源》把信仰解释为“信服尊敬”。也就是说,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宗教或理论学说的信服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指南。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对世界和人生关系的终极认知,是人的思想价值追求的核心。这样讲信仰,还是有点抽象。为此,有人用如下例子,帮助人们更形象地理解信仰。

      有个人问一位智者:信仰是什么?

      智者:你走过大桥吗?走过。

      桥上有栏杆吗?有。

      你过桥时扶栏杆吗?不扶。

      那栏杆对你没用了吗?有用,没有栏杆护着,掉下去怎么办?

      可是你并没有扶栏杆啊?但是没有栏杆,我会害怕!

      对呀,信仰就是桥上的栏杆!你可以不注意它,但必须有。心底里有了信仰,你生活才会更觉得有寄托,有保障,很踏实!

      这个例子说明,信仰尽管无形无状,但人活着离不开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生命线,关系到人们生活道德的底线,关系到人生的格局和境界;往大处说,还关系到政党宗旨和方向,关系到国家、民族聚散和兴亡。

      信仰很重要,但世界上的人,比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信仰方式上,又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传进中国的学说,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人信仰的呢?为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方信仰有什么不同。

      (一)西方人的信仰主要是宗教信仰

      读不懂宗教,就看不懂西方。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一种以宗教为信仰、排斥主义信仰化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就产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西方人的信仰,主要是基督教信仰。不论是天主教、东正教,还是新教,都坚信上帝唯一,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是全知全能全爱的主,无罪性,有大爱。基督徒把认识上帝、荣耀上帝,作为人生首要目标。要衷心坚守上帝启示,完成上帝所托传播福音,在爱人如己中成全神的诫命。上帝启示(神启),包括生命神圣、爱和慈善、自由和平等、契约和权利等西方传统价值。比如,契约伦理,《圣经》多次讲到“立约”。上帝降福给人,也要和人立约。《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对诺亚及其孩子们说:“我要和你及你之后的世代立约”;上帝在天空划出一道彩虹说:“这是我和你以及……每一个生灵世世代代立约的凭证”;“我会看着云中的彩虹,记住……永久契约”。上帝对亚伯拉罕说:“我要在我和你之间立约,让你们世代繁衍”……

      可见,基督教设定了一个全知全能全爱的上帝。在基督教的逻辑里,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爱的,也就是无限的,那上帝启示的生命神圣、爱和慈善、自由和平等、契约和权利等价值追求,就必然是可信的,就有理由成为人们遵循的信仰。而人则是有限的,知有限、能有限、爱也有限。既然人是有局限的,不可避免会产生欲望和罪恶。所以,世俗世界中的任何人,不管是多么英明的国王、大英雄、思想家,更不用提普通人,都因为这种有限性,必然不完全、不可信,必须用契约、法律和诫命加以防范。

      进一步说,基督教在天界设定一个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全知全能全爱、具有终极无限性的上帝,这就使上帝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世俗人类的有限性。正如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有了上帝,人才不会失去最后的敬畏与崇高感。人尽管有理性,但人的理性跟上帝相比太有限了。因此,人的主张、学说、主义都是有限的,只是对局部世界的认识,不能穷尽全部真理,也就没有资格成为信仰。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家(如康德),明确把“信仰界”和“现象界”分开,把宗教与科学、哲学和艺术分开,把信仰主要归结为宗教信仰。即使是无神论者,在批判宗教信仰的同时,也把信仰视为宗教信仰,信仰也被仅仅看成是宗教领域里的事情。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世俗世界的主义,不论是柏拉图主义,还是黑格尔主义,抑或马克思主义,都是可怀疑的,不能成为信仰;即使一些人信仰某个主义,这种主义信仰也没有成为西方社会信仰的主流。

      应当指出,马克思作为西方人,同样也是在上述语境下看待信仰问题的。他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他晚年很担心自己的学说日后沦为某种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宗教”,沦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与宗教类似的信仰。他说:“把马克思主义垄断化并使它成为一种国家宗教,就意味着卡尔·马克思精神的死亡,而这种精神正是他毕生研究和生活的灵魂之所在。”[2]可见,马克思在西方信仰的特定内涵和语境下,不同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化。

      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后来被中国人确立为信仰呢?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信仰,是否违反马克思的本意呢?

      (二)中国人的信仰主要是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被确立为信仰,与中国以主义为信仰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前所述,某种主义在西方要成为社会主流信仰,是很难的。那么,在中国呢?我们考察中国思想史,会看到中国人的信仰方式,恰恰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国人三千年来的主流信仰,恰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主义信仰”,是与政治紧密结合的主义信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