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批判的瞬间、差异空间与节奏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怀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哲学分析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的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的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的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的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的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的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的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的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的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的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的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的理论方法模型。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6)06-0027-17

       一、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重视日常生活批判,到底如何看待日常生活?这方面,作为20世纪蔚为壮观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奠基人,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榜样。如果列斐伏尔能够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家之一,而和卢卡奇、布洛赫、阿多诺及马尔库塞等哲学大师们相提并论从而彪炳史册,这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他的皇皇巨著《日常生活批判》三部曲(1947/1958,1962,1981)。①在某种意义上,其一生就是不断地为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进行呐喊、辩护的一生。从主题上说,这项辩护与批判工作由三个不同视角所组成。首先是呼吁,历史上那些被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们所“遗忘的”日常生活需要关注与批判;其次是指出,当今社会已经被密不透风、完美无缺的消费体制所套牢与侵蚀的日常生活需要透视与批判;再次是强调,眼前被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专家技术体制空间、符号体系所精心规划和制造的日常生活需要重构与批判。②

       (一)作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来源的“三位一体”

       列斐伏尔很像是一根“导线”,连接着20世纪的一场又一场社会运动,一个又一个社会思潮以及一代又一代人。晚年列斐伏尔在总结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来源与发展过程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说。这就是黑格尔的“异化的扬弃”、马克思的“总体人”与尼采的“超人”三巨头思想的结合。这与后来的德勒兹把尼采与黑格尔—马克思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颇为不同。③列斐伏尔在仔细区分三位哲学家思想差异之基础上,认为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是一个相互补充完善的框架。其中的每一位都为实现对现代生活的全面彻底批判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在早期列斐伏尔眼里,黑格尔提供了某种分析意识发展的历史框架,马克思则提出了批判工业社会组织与国家拜物教的工具,而尼采这位“总体人”的诗性预言家,则完成了对社会文化道德价值观与道德命令禁律的根本性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所梦寐以求的那种创造历史的总体性生命激流得到了复活。④

       具体而言,列斐伏尔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运动规律的自然辩证法改造成为以人的实践为起点和落点的历史辩证法,进而又解释成为以马克思的“总体人”为“明点”,而以尼采的“超人”为“暗点”的“总体人”的辩证法。马克思的主要立足于经济学与历史过程的、以无产阶级为宏观主体的物质生产实践概念,被过度诠释为个体的本真生命的诗性创造活动。黑格尔的三段论式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逻辑统一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以物质生产关系逻辑演变为中轴的宏观历史辩证法,被改造成为尼采式的生命意志与审美意志永恒轮回的瞬间性总体辩证法。对于列斐伏尔来说,日常生活的永恒轮回意义在于精神与其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之间矛盾的永恒产生与不断解决。易言之,日常生活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与瞬间,即一个又一个机械重复的轮回(过程),也是无数个充满着创造性、神奇性能量的瞬间。

       总体而言,早期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背景是受布赖东的超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特别是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列宁的矛盾辩证法,特别是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总体人”理论及尼采的“超人”哲学理想的辩证综合;现实背景则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对苏联教科书的批判性反思;第一期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则是他在法国农村社会的经历与初步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斐伏尔作为法共成员及抵抗法西斯运动分子,被迫流亡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农村地区。正是这段经历使得他有了农村社会的真实经验,从而为战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1948-1961年)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日常生活概念

       “剩余与总和的辩证法”⑤。《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1947年)的任务就是为久被遗忘的日常生活进行辩护。为了向世人证明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列斐伏尔强调,日常生活乃是我们辩证地批判进入到最深刻的最直接的外部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汇聚地。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欲望的所在地与入口处。人们的各种权力潜能都由此而形成和发展,并得以具体地实现。这也正是他对日常生活概念基本内涵的初步阐述:

       就某种意义而言,日常生活实乃一种剩余物……即它是被所有那些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挑选出来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来的“鸡零狗碎”,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处,是它们的纽带,它们的共同的根基。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类的和每一个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总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态与方式体现出来。⑥

       (三)中期日常生活概念

       从总体性的混沌到临时性的微观层次。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1961年),列斐伏尔提出这样一个核心观点:现代社会与日常生活世界并非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本质统一的、似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包含着多种可能,需要从多种方法论视野加以把握的流动的总体性世界。日常生活不再是传统社会或近代社会意义上的一个本真与基础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无底的、旋转着的层次,是社会现实中一种临时性的、关联过程中的层次,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日常生活可以被界定为社会实践总体中的某一层面,而不可能是全部⑦:既无统一的现代社会,也无统一的日常生活世界。换言之,不同阶层的人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还有他们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是各不相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