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在华西人视野中的德占青岛

作 者:
杨帆 

作者简介:
杨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博士生。

原文出处:
兰州学刊

内容提要:

《北华捷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在德国占领青岛期间,该报刊载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报道。其中路港联运、贸易和生产、人口涌入和管理、旅游和避暑这四个议题与青岛城市现代化紧密相关。这些报道透视出青岛由一个沿海渔村向近代城市的转变过程,呈现出在华西方人作为殖民者、被占方中国二者之外的第三方对于这一过程的独特认知,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青岛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的示范作用。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6)12-0082-13

       一、《北华捷报》简介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胶州湾。①1898年3月,德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租借胶澳及其周边地区99年。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在租界内新建的市区设立首府,命名为“青岛(Tsingtau)”②,青岛作为一个城市正式诞生。直至1914年11月,德人苦心经营的“模范殖民地”落入日本之手,这17年时间为青岛近代史上的德占时期。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不同的统治和经营手段。为证明自己的殖民地经营能力,与英、美等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当局不惜代价地运用国家干预机制,投入巨大的资源力图把青岛打造成一个“模范殖民地”。它在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土地政策、市政规划、港口和铁路建设、财税、植树造林等诸多方面采取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新”的殖民政策,对青岛城市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德占时期的青岛,当时中外报刊时有关注,《北华捷报》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家。《北华捷报》,英文名为The North-China Herald。1850年由英国拍卖行商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该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被称为中国近代的“泰晤士报”。③

       该报早期的订户以各大洋行和航运业为主,而各大洋行和航运公司,多属英美两国。④从1859年开始,上海英国租界工部局和英国驻沪领事馆的文件、公告,以及工部局董事会的会议纪录都交该报登载。因此该报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租界工部局官方的喉舌,在上海的外侨群体中一度有“英国官报”之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华西人之外,掌握英语的中国人也是该报的读者群体之一。“字林报为纯粹英国式之报纸,在上海为工部局之喉舌,故在社会上颇占势力,其立论常与华人意志相反,故注意外事之华人多阅之。”⑤

       该报在全中国范围内有着大批通讯记者,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持续的新闻来源。这些来自政府官员、商人、传教士等各个行业的通讯记者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发表各种意见,该报则为他们提供观点交锋的空间。该报新闻报道类型包括国际新闻、中国新闻、内地通信、上海地区新闻、外侨生活、租界要事等。该报最有特色的是中国内地的通信,凡内地设有教会之处,即有《北华捷报》的访事员。从沿江和黄河南北到甘肃、新疆、四川、云南都有定期的通信。⑥该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英国、美国、澳洲和日本等世界其他地方发行。

       当时该报在山东各主要城市青岛、济南、潍县、芝罘有固定的通讯记者,他们定期向上海的编辑部发送通讯稿件。与此同时,该报临时派往青岛或山东其他地区进行采写的特约记者也会发回记者手记。⑦这些报道具有重要的直观价值,代表了在华西人对德占青岛及建设的深度思考,为读者呈现了殖民者、被占方中国二者之外的第三方视角。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北华捷报》上关于德占时期青岛的报道和评论作一番梳理,选取其中代表性的若干篇报道,通过引证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来对照观察近代在华西人眼中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样貌,为理解近代西方在华的殖民活动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二、报道的议题分析

       (一)青岛的崛起:路港联运的基础性意义

       德国在占领青岛之初,就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首先要先把它发展为一个商业殖民地,即发展成为德国商团在东亚开发广阔销售市场的重要基地”。⑧而作为一个沿海的口岸城市,青岛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通过现代化的大型港口设施促进航运的发展,二是对广阔的内地,尤其是通过铁路对内地重要经济地区的开拓。⑨德国人认为要把青岛建成东亚首屈一指的军事和商业基地,离不开现代化的港口建设。这一时期的《北华捷报》有多篇报道涉及德方在青岛的港口建设。

       1904年3月11日该报登载青岛大港第一码头竣工的报道:

       昨天是对我们的殖民地来说非常重要的一天:在胶州湾内的新港口正式开放了!昨天的天气相当不错,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来到港口,出席这个十分重要的场合。上午11时,有一大群人,包括居民、军人、文官以及商人,还有来自驻防青岛和四方的部分军人。在登陆码头为妇女和小孩专门建了一个看台。几分钟以后,两艘轮船冒着蒸汽开进码头,总督和他的随员从船上下来。随后欢迎仪式开始,港口成为人们竞相前往的地方。总督做了演讲,并接受了外国商人和他们邀请而来的客人们的祝贺。中午时分欢迎仪式以音乐会的形式结束。⑩

       报道中提到的“胶州湾内的新港口”即是指于1904年3月6日(光绪三十年一月二十日)建成的大港内第一码头。(11)在占领青岛后,当局便投入巨资修筑港口,从1898年到1914年,其在青岛的总投资为21016.9万马克,其中用于青岛港的投资达5383.3万马克,占总投资比例的25.6%,在所有投资领域中居首位。(12)青岛港的建设包括小港、船渠港和大港三大工程。在报道中的大港一号码头开通之前,已经完成了小港和栈桥的扩建工程,大港一号码头从1901年开工建设,到1904年3月6日竣工。港口的修建,大大提升了青岛港在国内乃至东亚沿海港口中的地位。胶澳总督亲自乘船到港主持新建码头的开通仪式,足见德国当局对这项工程的重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来到港口出席如此重要的场合。”“欢迎仪式开始,港口成为人们竞相前往的地方”,港口的开通,是青岛的德国当局可资炫耀的政绩,而竞相前往港口的人群也表明当地居民对当局在港口建设的认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