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3-0093-04 爱默生在《自然沉思录》——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当商人、律师从市场的嘈杂和奸狡中走出来,看看天空和树林,他又重新具有了人味。在天空和树林的永恒的静穆中,他找到了他自己……自然就是用这样少、这样常见易得的要素来给我们的生命灌注神性。”[1]这段话非常直接地写出了生态的自然对于人类身心修缮的重要性。关于苏州古典园林学术研究的重点,以往更多在于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很少关注其生态意识方面的内容,使人总觉得有所不足。事实上,苏州古典园林不仅被营建得非常精雅秀美,而且蕴含着非常丰富而自觉的生态意识。其整体营建和景观构造的“去甚”,空间分布与池水设计的“善通”,粉墙黛瓦与资源利用的“尚朴”,使这些精美的艺术设计和独到的生态讲究得到了充分和谐的结合,其中表达出来的生态意识及理念,具有很好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一、整体营建和景观构造的“去甚” 苏州古典园林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有云有天,有风有日,还有鸟语花香,此所谓“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计成语),极尽自然之致。但是它显然不能像颐和园那样拥有宽大的昆明湖,也不可能像避暑山庄那样拥有绵延的塞外群山,只能以“模仿自然”来获得“模山范水”的艺术成功。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及物质生活态度方面,苏州古典园林所秉承的文化艺术观念与老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隐”思想比较亲切。老庄思想及“小隐”理念都非常强调节俭省用的“去甚、去奢、去泰”[2]178,总是告诫人们:“可名于小……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2]202“虽小,而天下弗敢臣。”[2]193这种强调“去甚”、“居小”而“成大”的文化思想,除了具有社会道德层面的内容,其实也至少蕴含着少向自然索取、少消耗自然资源这样的自然生态意识。 就整体营建而言,苏州古典园林有一个并没有被人非常关注的明显特点,那就是建造者们几乎都特别崇尚园林营建的“小”。在此,他们不强调私宅园林的体量总是比皇家园林小这方面的内容,而是关注苏州古典园林在命名方面像“半茧园”、“残粒园”那样极言其小的情况,如像精心建设被称为中国最小私宅园林——只有240平米的“鉏经园”①。在“锄经园”中,不仅有山有洞,有树有花,有廊、亭、轩,而且还在小小的天井里置放几块接步石象征有水。这后者与“退思园”旱船前的铺地表示水面和太湖石筑成的低矮花坛表示小岛的设计用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该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思想和审美理念,一方面为了弥补景观空间之“小”所必然具有的某些不足而展开充分艺术想象来努力营造耐人寻味的景观设计,另一方面特别具有纳须弥山于芥子的哲学智慧和君子以小观大、自强不息的气度。建造区区三分地这中国最小古典园林的人,居然想到以“锄经”命名,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大任的博大胸襟可谓历历在目。这种立足于索取少、奉献多的君子风范,显然不仅有社会道德层面的意义,也有自然生态意识方面的价值。换句话说,对于占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而言,不管是在思想上提倡节约,还是行动上实际省用,自然都是美德之举,都具有不容置疑的生态价值意义。客观地说,苏州古典园林的规模之小,与造园者经济条件有限相关,其实也与造园人的文化思想理念密切相关。放眼当下,喜欢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土豪,办什么事都不会接受排场小、调子低的理念,只有身价财富非比寻常的有识之士才反而更有可能在饭店用餐后还会将剩余饭菜打包。在这个意义上说,观赏苏州古典园林,其实也在感受和理解造园人的人文情怀。 就具体景观建筑构造而言,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诸如“小沧浪”、“小飞虹”、“网师小筑”、“花步小筑”、“平泉小隐”、“小西湖”②这样命名的局部景观有很多。造成苏州古典园林建造者们如此主动追求园林之小和景观之小的深层旨趣,一方面,或多或少具有“爱的对象总是小巧的”,“美的事物是比较小的”[3]这样的审美理念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自觉的生态意识。这种自觉的生态意识,同样来自于本文前面所说老庄以及“小隐”的自然意识与生态思想。因此,无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那些关于整个园林的命名,还是具体景观的命名,其中所体现的自然意识与生态理念应该不可小觑。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生态问题首先是保护的问题,而保护自然生态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少消耗、少占有;第二,使之可持续生长发展。相对而言,第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更为基本而非常重要。正是因为苏州古典园林在整体营建和景观建造中具有自觉而强烈的“尚小”而“去甚”的自然意识与生态思想,因此,苏州古典园林营建艺术有一点特别让人印象深刻:那些偏僻墙角种下的数枝梅花或三两根翠竹,曲廊小弯处有一小丛天竺和一块低矮的石笋,逼窄天井里的小景观显得生气勃勃并且总是与室内或廊墙空窗构成一幅永远生动的国画等别具匠心的置景安排,尤其能给人以“处穷不馁”、“清贫养志”、“小而精神”的正能量,特别符合老庄的人生哲学和美学思想,也特别具有使人深刻品味和反复咀嚼的艺术象征与审美意蕴。用唐代著名文人园林“嵩山别业”建造者卢鸿的话,那也是“谷神同道,此其所贵也。”[4]167这确实是苏州古典园林置景立意的一个重要特色之所在:即与老庄思想和隐逸文化理念相似,不求个体显赫张扬,而求众生和谐生存与发展;不求唯我独尊的气势,而求万物都有自适自足的气度。 笔者在有关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方面的一篇论文中,曾经这样专门论述过“网师园”中“殿春簃”所代表明代房屋建筑的简洁与朴拙:“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展示苏州园林的时候,经过反复论证和听取多方意见,最后还是选择以简朴见长的‘殿春簃’,似乎值得一提——这显然与中国真正隐逸者所崇尚的‘返璞归真’与‘崇本尚俭’具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当然还有其相对较好地体现着中国明代园林特征方面的考虑。”[5]现在看来,这样的论述还不够全面,因为其中也应该包含着很好的生态理念。从明代建筑、尤其是明代家具普遍追求简洁的社会历史原因来说,与开国皇帝朱元璋要求全社会务必注意节俭的倡导密切相关。朱元璋当时倡导节俭,既与他的穷苦出身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力衰微的现实情况相关。因此,明代建筑和家具所具有不事奢华、崇尚简洁的做法,客观上具有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的效果,非常值得肯定。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网师园”中的一个园中园,“殿春簃”整体面积不大,三开间房屋既没有高度、也没有任何雕刻装饰,屋顶居然还没有做一条普通人家都有的简单屋脊,完全是郑板桥所言“聊避风雨”般的寒舍,就像农家姑娘一般没有像样的衣着、没有华美的饰品,但有清丽质朴的自然之美。在这样的园林景观营建艺术中,没有富贵气派和奢华景观,有的是乐于清贫的精神和崇尚简朴的风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由来已久的“师俭”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