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港台地区青年政治参与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晶华,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

内容提要:

以2014年台湾“反服贸”和“占中”运动为标志,近年来港台青年政治参与出现从“冷漠化”到“高热化”的明显转变,不仅给中央对港政策与对台政策带来挑战,也给陆港关系与两岸关系造成冲击。港台青年热衷政治参与的大背景是港台面对全球化应对不力而出现诸多社会问题,而更直接的原因则是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认同教育的缺失,以及港台社会忽视青年工作,等等。港台青年政治参与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差异,但相互间已形成一定的串联和联动效应,应引起高度关注。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6)06-0036-10

       港台青年政治参与研究近年来备受两岸及港澳地区学界关注,而此前相关研究成果多认为港台青年政治潜能大但政治效能感低,对政治的关注与投入略显不足。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此引发的港台社会政经变化,在反全球化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以2014年台湾“反服贸”和“占中”运动为标志,港台青年在政治参与上不仅展现出非常高的热情,大规模地投身多种政治活动,并在许多活动中充当主力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政治社会生活,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落实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重视对港台两地青年问题的研究无疑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拙文试就港台两地青年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以就教于方家。

       一、港台青年政治参与现状比较

       “青年”概念所指涉的年龄跨度,从生理学角度考虑,一般指18-25岁。而从政治认知而言,因其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研究跨度要大得多,因此本文所指的“青年”是指18-39岁这个年龄跨度的群体。近年来,港台青年在政治参与上不仅出现了热络现象,而且在不少议题上还互为借镜。举凡“反服贸运动”、“反课纲微调”、“反水货客”行动、79天违法“占中”行动、“旺角暴乱”等重大社会运动无不由青年发动并成为主宰,而台湾青年更因此表现出对选举的高度热情,从而掀起全面返乡投票潮而导致执政的国民党接连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和2016年“大选”中惨败。不仅如此,港台青年政治参与呈现出某种跨域串联呼应,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港台青年政治参与存在相似性,但差异性也相伴相生。

       (一)相似之处

       1.以制度内参与为主,制度边缘参与和制度外参与为辅。方江山在《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一书中以公民政治参与与制度的关系为标准,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制度内参与、制度边缘参与和制度外参与。在他看来,制度内参与是合法的,制度外参与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制度边缘参与则分为合理但不合法、合理但目前暂不合法、合理并有可能在以后纳入合法体系三种情况。综合近年来情况,港台青年参与政治活动主要以在校学生及刚毕业的年轻人为主体,通过学生社团或“港独”、“台独”组织发动串联,以合法的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方式向公权力施压,并多演变为非法占领、街头暴力活动。其鲜明特点:一是制度内参与为主,主要依靠学生组织、青年社团或政党组织动员。香港的学生组织主要有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民思潮”、香港高校校本级学生组织等。其中影响力最广的是成立于1958年的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另外,由“校园意志”主席林朗彦、“九十后动员”负责人钟晓晴和黄之锋担任召集人,于2011年5月正式成立的“学民思潮”,是近年来香港“占中”、反国民教育学运的旗手。按照香港法律,香港的学生组织普遍享有宽松的自治权利,较为自主地组织和运作。而在台湾虽有集会示威的法律保障,但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参加政党青年活动及其外围组织介入政治,表现为政党宣达理念、青年学生实践的被动政治参与形式。在民进党与年轻选民关系的经营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国民党虽然成立有青年团,但成效不彰。民进党培养与青年群体的关系走的是一条非典型组织化之路。例如,民进党候选人会在选举期间招募青年进入竞选总部,为民进党培养储备人才,“反服贸运动”骨干林飞帆、陈为廷、魏扬、黄郁芬等都是以这一方式介入政治的;一些民进党的政治人物也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训练营,如陈水扁创办的“凯达格兰学校青年营”、谢长廷创办的“新文化研习营”、林义雄创办的“慈林青年营”等,加强与青年学生的关系,宣扬个人理念。此外,一些政治性的外围青年社团与民进党也保持紧密联系,如2004年7月25日成立的台湾青年公共事务协会等。民进党的动员与幕后组织是台湾青年政治参与比较突出的特点。二是带有明显的制度边缘参与和制度外参与,港台青年虽以“合法”的方式进入政治场域,但其活动大多游走于合法与非法的边缘,甚至借诉求的合法性僭越法治。2013年4月以来,香港葵青货柜码头工潮、“反水客”游行、“占中”以及2016年2月8日发生的“旺角暴乱”,明显带有对抗法制和暴力的特点,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采用激进方式表达不满和诉求的趋势。香港集思会2015年1月至3月所做民调显示:对于如何追求核心价值,有接近四成(38.3%)的年青人对抗争表示接受,并且认为采取公民抗命去争取公义的方式并无不妥。其中20-24岁群组的年青人对此的认同度更高达47.1%。据调查,对于“占中”行动,15-24岁青年群体的支持比例为67.7%;25-39岁群体的支持比例为36.9%。可见,青年群体更支持“占中”。①台湾的情况也比较类似。“309反核游行”、“反大埔拆迁抗议”过半都是青年人。②2014年3月的“反服贸运动”和2014年10月的“巢运”等,全部是由青年人发起和参与。《联合报》在“反服贸运动”一周年时所做的民调显示,30岁以下年轻族群近五成支持学生占领“立法院”的学运行动,五成三不赞成“行政院”的驱离行动,比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对于部分学运领袖打算在今年“三·一八”纪念日重返“立法院”周边办活动,30岁以下年轻族群力挺这项活动,支持度占五成七。③

       2.港台青年政治参与“反中”倾向明显。港台青年政治狂热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港台两地相对大陆发展的优势在全球化后时代快速流失,而大陆(内地)的影响力却强势地进入港台而产生某种政治上的忧患,在港台是怕“一国两制”改变,在台湾则是拒统,而在多种势力的影响下呈现出某种“反中”倾向。香港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主要矛头对准的是中央的“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回归后中央根据基本法稳健地推进落实民主,但香港许多青年接受的是完全英式教育,香港社会因特区政府治理不灵,要求一步到位普选的声音在西方反华势力的唆使下发展为“民主抗共”,“占中”运动就是典型的事例。参与“占中”的反对势力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未能落实“真普选”为由,通过阻塞交通,冲击并试图占领政府办公地点等非法行为,向中央及特别行政区政府施压,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撤回决定、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下台,以实现所谓“真普选”。而在台湾,18岁以上青年一代成长时深受“去中国化”教育,中国意识淡薄,缺乏对两岸关系历史的客观了解;而且他们成长过程中,台湾深受全球化冲击,经济长期迟滞,在M型社会结构下生存发展状况不佳。近年来,两岸关系快速发展但其切身利益并未得到保障,两岸实力悬殊也使他们产生被统一并失去现有生活方式的疑虑,在民进党等势力的煽动和推波助澜下,以“反服贸”、“反黑箱”为借口反对马英九当局两岸政策,实质是“反中反统一”的民粹活动。

       3.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动员方式。港台青年政治参与更多地借助于“新媒体”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在台湾的“反服贸运动”与香港的“占中”运动中,均用到了社交网站专页(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手机应用程序FireChat④、“懒人包”等。社交网站对两地青年政治参与的动员组织作用尤为明显。在台湾网站进行的一项“你主要使用什么平台来获得反服贸事件讯息”的小规模调查中,使用社群网站的比例达47.7%(包括GOV网站、PTT、Facebook、Twitter、Google+),远超过其他的媒体平台。另外,实时通讯类的Telegram Messenger、信息汇集类的Haekfoldr Mohile、对训机类的Zello PTT Walkie-Talkie,离线地图MAPS.ME等APP也在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懒人包”,即将信息和数据浓缩简化成图表、PPT、Flash等直观形式进行传播的方式,可帮助普通民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新闻资讯尤其是背景较为复杂的事态。在“反服贸运动”中,“反服贸懒人包”将服贸协议渲染成洪水猛兽,称其将造成台湾服务业全面沦陷,带来成千上万人失业,甚至干脆将它定性为“卖台协议”。尽管懒人包充满了虚假的信息、扭曲的信息、片面的信息⑤,但是深得学生追捧。他们不愿花费时间去了解事件真相,而是宁愿被此类信息挟持,而滋生极端情绪,甚至在网络上彼此串联,以讹传讹,很快在网络上聚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反服贸网民群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