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假设的当代困境及解决

作 者:
李凡 

作者简介:
李凡,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编辑。辽宁 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当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幸福感的获得。因此,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每一个公民权益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但是,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缓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参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因此,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而“生态人”假设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态人”假设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来自于理论层面的冲突以及现实选择的悖论是“生态人”假设困境产生的根源。要解决“生态人”建设的困境,需要国家从制度、法律等方面加以规制,也需要从文化等方面加以引导。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当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幸福感的获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海南时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①,明确地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衡量民生福祉的一个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不仅有助于每一个公民切身利益的获得,同时也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但是,我们看到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推进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的生态观念发生了偏差。表现为,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统治自然被视为现代乌托邦观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人们逐渐“忘记”了自然规律对人的约束,逐渐“忘记”了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转而追求超越自然制约和生态规律限制的开发与掠夺。可以说,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培育“生态人”是可以期待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培育具有生态伦理观念的“生态人”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

       一、“生态人”的内涵及其特征

       要探讨“生态人”的培育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生态人”。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类型,生态文明也需要一种新的主体承担者,一种新的主体形态,以此表征、创造和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将这种人存在的新形态称为‘生态人’。”③另有学者提到,所谓“生态人”就是指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掌握较高水平的技术,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④从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首先,“生态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人”培育得是否成熟。其次,“生态人”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意识。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能够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不再秉持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再次,“生态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生态人”能够自发地对保护生态自然的观念与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主动预防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

       从“生态人”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人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新形态。总的看来,生态人具有如下特征。一、生态性。“生态人”的首要特征就是他的生态性。生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生态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以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与和谐统一作为人类活动的追求目标。二、具有和谐的自然观和生态安全意识。“生态人”以生态的整体利益为其目标,将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恰当估计生态安全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引起的风险。三、有限理性。“生态人”都是进行理性思考的主体。“生态人”的理性是一种有限理性。也就是说,生态人的理性思考是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制约的。如果脱离对理性有限性的认识,“生态人”就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四、生态人具有充分的伦理素养,勇于承担对自然的责任。既敢于对过去负责,也勇于对未来负责,不仅承担与其权利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承担由于享有这一权利而对自然产生影响的责任,以及由于影响了自然而导致的一定的社会后果的责任。可以看出,“生态人”这一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控制与被控制、征服与被征服到尊重与被尊重、维护与被维护的转变。“生态人”假设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也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生态人”假设面临的难题

       相比于工业文明下的“经济人”,“生态人”追求的是整体的社会利益,因此表现出了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博大的胸襟。但是,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能仅是一种理论的转变,更要求寻找到一种实践上的可能性。我们发现,要将“生态人”这一概念变成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的概念,就不能回避“生态人”假设遇到的几个难题。

       “生态人”假设的难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是“生态人”是否是现代人的生态化结果?换句话说,“生态人”是对现实的人加以生态德育培育即可以达成的结果,还是一种对未来生态性追求的美好设想?不得不说,我们提出“生态人”这一概念的时候,“生态人”被看成是前者。也就是说,在“生态人”假设的提出者眼中,“生态人”是只要经过生态德育培育即可能出现的新型主体。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我们知道,“生态人”的提出是为了取代“经济人”假设。在“生态人”假设的提出者看来,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经济人”假设,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用“生态人”替代“经济人”。但问题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是工业文明主导下的社会,在这样的历史境遇下,人只能遵照经济规律行事,“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⑤,因而“现实的人”也只能是“经济人”。这是“生态人”假设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二是“生态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吗?在碰到第一个难题之后,有学者提出:“‘生态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完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⑥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生态人”是否是人格线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在古代文明、农业文明占主导的时期,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原始的和谐。在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性尚未觉醒,人完全遵循自然的规律行事,尊重自然是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也被称为“自然人”。而到了工业时代,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人利用科技征服自然,利用资本攫取一切资源,人成为万物的主宰,自然成为人的附属。这一时期的人也可被称为“主体人”。“自然人”出现于古代文明、农业文明,“主体人”出现于工业文明。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与这种新型的文明样态相适合的“生态人”被提出。但问题是,生态人是人的线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吗?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在建立生态文明之后,是不是必然会出现“生态人”这一新型的主体形态?与之相伴生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先建立了生态文明然后出现“生态人”,还是先产生了“生态人”才使得“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可能?这是“生态人”假设的第二个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