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创新替代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其中美国和德国都达到80%。而中国2012年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为40%。为了维持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各大国竞相为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2015年10月美国白宫在2009年创新战略的基础上再次发布了《美国创新新战略》,以确保美国持续引领全球创新经济的地位;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国家的创新竞争力。创新对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尤为重要。近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源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化和中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15年3月、10月和2016年6月,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政策,将创新置于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 创新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创新与地理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创新地理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1994年Feldman M P等提出了创新地理研究(geography of innovation)的概念[2]。2003年Polenske K R编著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3],梳理西方创新地理概念、测量和实证研究等内容;之后由多国学者编写的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4]Handbook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Growth[5]等一系列成果相继发表。中国的创新地理研究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与西方学界不同,中国理论综述文章集中在论证创新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科学性。早在2001年,甄峰等就阐述了创新地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内容[6]。2016年,吕拉昌等再次提出创新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并论证了创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7]。尽管创新地理学是否是独立的分支学科还存在着争议,但创新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遗憾的是,国内理论综述多从学科标准衡量创新地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对创新地理研究,特别是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核心观点的演化过程缺乏梳理,限制了中国创新地理研究与西方研究的对话,从而阻碍了中国创新地理在批判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因此,本文系统梳理近三十年来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创新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西方创新地理的研究概况 2.1 西方创新地理研究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学界关于创新地理的研究,本文以innovation(创新)和geography(地理)为主题,入库时间为全部(1900年至今),搜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共获得1630篇文献。西方学界的创新地理研究主要是1991年之后出现的,并呈现规模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文章共被引用39570次,平均引用次数为24,成为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8]。
图1 1991—2015年创新地理研究文章篇数 Fig.1 Annual trend of articles of innovation geography research during 1991-2015 从学科构成看,有870篇隶属于地理学范畴,590篇隶属于经济学范畴,269篇隶属于公共管理学范畴,很多论文同时隶属于多学科,体现了创新地理研究的跨学科特性。刊登创新地理研究的主要期刊包括Regional Studies、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和Research Policy等,均为立足于英美的跨学科研究期刊,再次印证了这一特征(表1)。
西方创新地理学者所在国家/地区的分布和期刊构成一样,再次印证了英美国家在西方创新地理研究中的绝对统治地位。此外,西欧的德国、荷兰、瑞典和意大利等创新型国家学者对创新地理研究也有卓越的表现(图2)。 瑞典7% 意大利7% 其他17% 美国23% 英国20% 德国9% 加拿大9% 荷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