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研究

作者简介:
司月芳(1982- ),女,河北黄骅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新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E-mail:yfsi@re.ecnu.edu.cn;陈思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Ingo Liefner,吉森大学经济地理学院。吉森 35390;曾刚(1961- ),男,湖北武汉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和创新地理研究,E-mail:gzeng@re.ecnu.edu.cn,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资企业的研发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海外专利申请数量激增。中资跨国公司的海外R&D中心区位与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成为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与企业访谈资料,分析了华为研发国际化的途径和成效。研究发现:华为通过在全球卓越中心建立海外R&D中心以及与国际一流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的跨境合作获得领先的研发资源,并通过总部协调实现知识由海外卓越中心向中国的流动。这种主动技术获取途径既保障华为获得全球领先的技术资源,又保障了知识商业化的成果归华为所有,是华为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的主要途径。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1 引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何使中国企业获得领先的技术、品牌和管理能力,从后进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是关系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理论命题。企业通过增加内部研发(In house R&D)投入获得技术优势,这是典型的封闭式思维。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开始注重从外部寻求可用资源,从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转型转变,即企业开始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意,商业化路径也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从而将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的作用上升到和内部创意、内部市场化同等重要的地位[1,2]。因此,研发国际化包括建立海外R&D中心,也包括与海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跨国合作来实现。近年来,中资企业的研发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海外申请专利数量的从1999年的589项激增至2013年的29145项,位居全球第8位。中资企业全球研发活动的空间分布、作用机理等研究对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对外研发项目资助的筛选和检测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以中资跨国公司为案例,讨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创新区位、创新合作结网行为,对于深化经济全球化研究与发展中国家企业行为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3]。然而,国内外中资企业国际化,特别是研发活动国际化的研究文献较少,尚未形成系统,亟须相关的实证补充与理论探讨[4,5]。

       研发国际化的经典文献多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行为考察的基础上建立的。但中资企业与这些企业相比,在国际化初期往往不具备技术优势,母国内也没有全球卓越创新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作为技术支持,不符合经典文献的理论假设[6]。因此,现有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研究多是基于企业案例的探索性研究[7,8]。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为)是中资跨国公司的典型代表。华为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是世界电信市场的三大供应商之一。华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很突出的表现,坚持把每年销售额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中,研发人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6%,连续多年来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为WIPO)专利申请的前三名,是研究中资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与技术升级的典型案例[7]。基于此,本文以华为为例,讨论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中涉及的两个方面:R&D中心区位选择与跨境研发合作。

       2 理论综述

       创新活动的全球—地方化特征(Glocalization)日益明显,也成为越来越值得探讨的问题。最初研发区位研究认为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母国范围内,并通过技术授权等形式扩散到母国外地域[9]。随着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的增加,研发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被肯定[10]。但是,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依然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三角范围内的硅谷等全球创新中心,呈现地方化特征[11,12]。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R&D中心区位选择和合作创新的相关理论进展是非常必要的。

       2.1 R&D中心区位选择

       经典的国际投资理论在R&D中心区位选择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Dunning的折衷投资理论认为区位选择受到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投资动机的影响[13]。R&D中心的建立与技术的获取密切相关,即具有技术和人才的区位是研发中心的首选地,这是母国取向(Ethnocentric)和多中心取向(Polycentric)的区位选择逻辑[14]。相比而言,Uppsala学派的国际投资过程模型中,区位选择方式是全球中心取向(Geocentric)和地区中心取向(Regiocentric)。该模型将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张视为公司逐步发展国际业务的过程,缺乏本地知识是国际化运营的主要障碍。企业会按照投资链的顺序逐渐调整其在投资国的业务:无规则的出口、通过独立代表出口、销售分支、生产和研发中心的建立。在投资国的选择上,企业也有地理倾向,即先选择地域和文化接近的国家,在获得国外管理经验后再向遥远的国家投资[15,16]。很多学者结合实证调研对R&D中心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Nagesh Kumar通过例证分析了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海外R&D中心区位选择的三个决定因素:大规模国内市场、充足的低成本R&D中心人员和国家技术努力的规模[17]。Hugo Erken等结合宏观国家数据和微观企业行为解释R&D中心在荷兰的行为的区位选择和再选择过程,阐述了R&D中心活动的空间粘力和周边环境作用[18]。Petr Pavlinek通过研究东欧汽车产业R&D中心区位发现生产环节的发展可以拉动R&D中心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向产业链上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升级[19]。

       中资跨国公司会按照Dunning理论所指示的选择全球卓越中心等和中国区位互补的区位,还是按照Uppsala模型所指示的选择邻近国家或已建立销售、生产分支的区位?即地理距离在中资R&D中心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这需要通过对现有的中资海外R&D中心地理布局及区位影响因子的调查分析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