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52.8;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16)05-0080-05 一、引言 生鲜农产品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受公众关注和重视。同时,生鲜农产品物流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切入点。但目前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由于生鲜农产品物流冷链不够完善,相关设施建设不健全,大量易腐易坏的生鲜农产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对生产者和销售商造成重大损失。有数据表明,我国的果蔬类农产品在物流中的损失率高达25%,而发达国家则控制在5%以内[1]。如何解决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物流环节不畅,及损耗居高不下等系列问题,成为政府及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话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国内外众多学者近些年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降低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优化物流模式、提升物流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更好地研究和探讨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有必要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取长补短,经验借鉴,为下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概念研究 生鲜农产品又指鲜活类农产品,通常是指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肉、蛋、奶制品以及水产品等生鲜初级产品,我们习惯将其称为“生鲜三品”(果蔬、肉类、水产)。易腐易损性是生鲜农产品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生鲜农产品随外界温度变化很容易发生变质腐烂;②生鲜农产品的新鲜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从而其市场价值也随之递减。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生鲜农产品物流是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从生产地到接收地之间的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生鲜农产品运输、储存、搬运、装卸、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物流活动。 由于研究方式不同,国内外学者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含义研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Fred E Clark(1990)从企业和社会两个角度来研究物流效率,从社会层面来看,以低成本提供高标准的物流服务来衡量物流效率[1]。日本学者福井清一(1995)研究了菲律宾的马尼拉首都圈和泰国曼谷蔬菜市场的物流效率,认为应充分考虑各个物流环节的投入和销售的价格比、市场的结构与市场信息的传播等各类因素来对物流效率进行分析[2]。徐从才等(2006)从物流产业效率和物流组织效率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流效率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实现价值补偿的程度与利益的和谐度。田源等(2008)基于大物流理论认为物流效率是指物流产出与物流资源投入的比值。赵英霞等(2016)从流通效率的角度分析出,农产品物流效率是农产品生产运输过程的投入与实际产出的比[3]。从整个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的结果考察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基本上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生鲜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物流产出与物流成本之间的比值。 生鲜农产品物流与其他物流相比,其产品在储存、运输与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与时间长等问题,因此保障生鲜农产品物流质量、减少损耗显得尤为重要,应把握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是生鲜农产品物流资源分配状态的反映;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是生鲜农产品所涉及的物流资源利用状态的反映;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应以整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基础。 三、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阶段与研究重点 (一)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发展阶段 国内外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研究,大约可以分为三个研究发展阶段: (1)以农产品流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进行农产品物流研究。国外最早研究农产品物流的美国学者J.F.Growel(1901)在其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农产品配送过程中影响成本的相关因素[4]。Geoffrey和Shepheld(1942)根据物流渠道节点提出了一种物流模式,即由地方级批发市场向中央过渡,中央级批发市场再向期货交易所过渡。我国学者刘海飞(1992)从商流和物流的角度,提出需扩大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从而加快农产品物流业的进步。 (2)以生鲜农产品物流为主要对象进行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黄勇等(2007)指出国际上形成了主要以美国、日本和法国为典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毕玉平等(2010)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交易主导配套的物流模式向以服务主导的专业物流模式转化是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趋势[5]。王道平等(2011)在定义和分析了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产品物流的相关因素,选出了若干个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将其和各省市进行匹配研究。陈乐天(2015)基于电子商务的背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典型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提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优化研究[6]。 (3)以生鲜农产品质量与效用价值为主要对象进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Steven(1989)研究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指出物流环节对供应链的成本影响较大,并将降低成本作为衡量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重要指标。Hallie Forcinio和Christopher Wright(2005)认为冷链运输不仅可以使被运送的物品保持在恒定的温度状态下,保持其质量,并且提高了运作效率、降低了成本[7]。但斌(2008)从价值损耗、流通渠道、消费效应等角度着手,进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周兴建(2012)通过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建立了一个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比较模型。通过此模型,在多个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寻找差距,最终提出适合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8]。朱长宁(2015)认为应用可追溯系统能降低生鲜农产品的实体损耗和价值损耗,从而提升物流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的相关协调机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