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因其巨大影响而堪称现代思想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遭到误读最多的问题之一。这种误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或者从黑格尔哲学的角度把它解释成唯心主义辩证法;或者从费尔巴哈哲学的角度把它解释为抽象的人本主义理论。比如日本学者广松涉认为,异化理论的基本构图就是“自我异化、自我复归”①。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差异仅在于前者用“人”来代替后者的精神实体。阿尔都塞则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前的马克思处于费尔巴哈的总问题之中,他的异化理论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我国学者韩立新在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时,则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异化劳动”和“异化辩证法”两种不同的异化思想②,这两种异化思想正好体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费尔巴哈倾向”与“黑格尔倾向”。因此,不管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黑格尔式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费尔巴哈式的理解,都只注意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而忽略了其原则区别。因此,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三人异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借此揭示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本质特征,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体即主体:唯心辩证法视角下的黑格尔异化思想 异化观点是贯穿黑格尔思想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黑格尔得以构建其庞大哲学体系的基础。而《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奠基性作品,异化概念的使用最为集中和频繁。在该书中,黑格尔研究了知识从最基本的感性确定性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把不同时期人类主要的活动与思想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在《精神现象学》完稿之后,黑格尔为之写了一个序言,并在其中对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机理作了高度的概括。因此,如果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③,那么《精神现象学》的这个序言则可以被称为黑格尔哲学“秘密中的秘密”。正是在这一序言中,黑格尔阐述了绝对精神通过异化和异化之扬弃而演绎出整个现实世界的基本原理。 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的角度阐释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即知识的发展过程。从“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来看,黑格尔首先设定了知识和知识之对象的同一性,即“实体性自身既包含着共相(或普遍)或知识自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作为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④。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实体是精神实体即绝对精神。精神实体作为知识和知识之对象的统一,显然并不是要说明知识起源于对知识之对象的把握,而是要说明现实存在即知识之对象的本质就在于其蕴含了某种形式的精神在其中,因而只是精神实体的一种存在形式。 黑格尔不仅把精神实体理解为知识和知识之对象的统一,而且还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即“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⑤。这就是说,实体作为实体并非现成的、静止的存在物,而是一个主体自我的建构过程。实体的这一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一个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过程,又是一个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角度来看,实体首先通过某种神秘的途径而把自身一分为二,建立起自己的对立面,建立起一个陌生的和异己的世界,然后又在与这个异己世界相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对象即是自身,从而在扬弃异化的过程中把握到自己的本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精神实体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就是辩证法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只有经过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过程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在他看来,不管是感性的东西,还是思想的事物,作为直接的存在都是抽象的。它们只有在异化的过程中把自己变作自己的对象,然后从异己的对象之中认出自己即返回自身,“原来没经验过的东西才呈现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性,才是意识的财产”⑥。因此,异化在黑格尔这里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和需要否定的现象,而是事物积极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事物的自我实现过程概括为“主体(精神)→客体(主体异化、外化的产物)→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扬弃异化和外化)”的公式。从这个公式也可以看出,异化在黑格尔这里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现象,是因为异化和对象化没有区分,异化于是表现为主体认识和实现自身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以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普遍性为基础,黑格尔还把他的异化理论推向了现实生活世界,并和人的劳动结合了起来。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这一观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在马克思看来,蕴含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中的否定辩证法的最后和最伟大的成果就在于他“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⑦。黑格尔从劳动的角度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集中体现在他的主奴辩证法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哲学思想之中。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前面三章通过对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的分析之后,自认为指出了感性对象的虚幻性,从而在第四章回到了精神的基地即自我意识的领域。然而,自我意识的生成却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黑格尔指出,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我意识必须通过另一个自我意识才能存在。因此,自我意识的形成必须经历两个基本的环节:第一,走出自身,发现自己是另一个东西;第二,在对方中发现自身,从而扬弃对方并返回到自身。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来看,这就是自我意识获得另一个同样的自我意识承认的过程。或者说,自我意识只有在获得对方的承认之后才能成为自身,自我意识的行动就是争取承认的行动。但最初的两个自我意识相遇时,为了争取对方的承认而引发的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的一方则成为奴隶,并为主人劳动。也就是说,主人把奴隶置于自身和自然之间,让奴隶代替自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