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紧跟国际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着力点。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不健全,关键核心环节和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显然,持续高效的技术创新投入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而这又离不开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创新环境的支撑和激励。为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通过强化宏观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为完善的技术创新环境。 然而,市场需求作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有文献研究表明,扩大市场规模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1]市场需求增长,一方面,能够带来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生产环节的成本,使企业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中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将为企业提供新的获利空间,从而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热情。因此,有必要从市场需求角度,深入分析其对技术创新驱动作用的表现和特征,并剖析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和产权性质方面所表现的差异性。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 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既包括出口也包括本土市场需求,因此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 (一)出口与技术创新 出口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弥补内需市场不足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出口能够获得更大的外部市场空间,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第二,出口中学(Learning by exporting)效应。出口企业能获取比国内市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实现技术提升和知识积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干中学”。Girma et al.(2004)针对英国企业的研究表明,存在“出口中学”效应。[2]第三,国际市场竞争效应。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以及更高要求的国际买家,这将激发出口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出口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也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过度竞争现象。地方政府往往出于政绩晋升考量,盲目扩大出口规模,扎堆式地贸然跟进,导致行业无序竞争和产能严重过剩,破坏了产业的技术创新环境。第二,全球价值链(GVC)低端俘获。Gereffi(1999)指出,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和跨国公司掌控着GVC的治理结构,控制着贸易分配格局,导致发展中国家企业被俘获于GVC低端。[3]并且由于受到制度障碍等内生原因的约束,将加重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的低端锁定,[4]导致其内生技术创新动力缺失,难以培育起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有品牌。目前,针对出口影响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很缺乏。有文献研究发现,中国小规模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对自主创新有抑制性。[5] (二)本土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 本土市场需求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需求匹配驱动创新。Fagerberg et al.(2005)指出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创新时的重要职责是,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工艺、系统和服务与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相匹配。[6]显然,相对于出口来说,企业更贴近本土市场需求,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消费者反馈更加便捷、高效和准确,更有利于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从而驱动企业创新。第二,需求引致创新。Schmookler(1966)指出,发明活动是追求利润的经济行为,要受到市场需求的制约和引导,而市场需求影响到创新活动的方向和速度,即“需求引致创新”理论。[7]Zweimüller & Brunner(2005)研究表明,随着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本土市场需求规模能够激发企业展开创新研发,从而培育出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8]刘和东(2013)利用中国30个省级区域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国内市场规模通过虹吸效应驱动创新要素集聚,因此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技术创新。[9]第三,竞争压力推动创新。随着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和本土市场效应(Krugman,1980)发挥,[10]一方面,更多企业进入市场,市场竞争环境将更为激烈,这将推动企业吸收先进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11]另一方面,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国内更加挑剔苛刻的消费者将驱使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12]目前,有关本土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比较少。康志勇(2012)利用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表明,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本土市场效应。[13] 通过以上理论阐述和既有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目前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非常缺乏。鉴于此,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并与OLS分析进行比较,从产业整体、分地区和分产权性质方面,以市场需求角度展开深入分析,为审视和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促进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模型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分位数回归模型 分位数回归方法由Koenker & Bassett(1978)提出。[14]针对不同的分位点水平,可得到不同的分位数函数,即能够随着由0到1的不同分位点的取值,得到一簇曲线,即所有因变量y在自变量x上的条件分布轨迹。 针对分位数回归而言,设随机变量Y的分布函数为F(y)=P(Y≤y),则y的第τ分位数可定义为:Q(τ)=inf{y:F(y)≥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