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小家伙虽小,但内心却燃烧着巨大的生命火焰,以至于他们有些行为不被大人理解,甚至感到害怕,以为他们是有问题的孩子。但是,果真如此吗? “怪小孩”欣欣:还我的圆饼干 妈妈刚买来好吃的圆饼干,拿了一块给3岁的欣欣。欣欣开心地看了又看,还一次次地用小手沿着饼干外沿转圈描画着。这时,奶奶走了过来。妈妈便招呼她拿饼干给奶奶吃,小家伙答应着去够饼干盒。 谁知,奶奶不等欣欣再拿一块,就笑着说“我和宝宝吃一块”,然后把欣欣手里的饼干咬了一小口。没想到,一开始还热情高涨的小家伙不干了,看着手里的饼干号啕大哭,不依不饶地闹腾起来。 妈妈很尴尬,责怪这孩子不懂分享。奶奶也很伤心,觉得这孩子跟自己不亲。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妈妈和奶奶的想法未免有失偏颇。其实,欣欣的表现不是不愿意和奶奶分享,而是因为奶奶破坏了饼干的完美形状而感到痛苦。 有专家形容:当孩子关注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时,就开始出现了有关物体形式的审美。他们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受到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物体的形式,他们就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所以,欣欣的妈妈在理解了孩子的情绪缘由后,可以再给她一块完整的饼干,让她拥有完整的事物,同时也让她给奶奶一块,学会爱的分享。 “怪小孩”耀耀:我就要两块小手帕 3岁的耀耀是个可爱的小男孩,刚上幼儿园的他有两个必备物品,那就是两块叠得四方的小手帕。是的,一定要两块。每天打仗一般匆忙的早晨,耀耀妈妈最紧张的时刻就是认认真真、小心翼翼地叠好两个小手帕,必须四四方方,一点儿也不能乱。这个过程就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小家伙不动眼珠地盯着看,差一点儿他都会瞬间咧嘴大哭,水淹长江。 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儿都会很不解:这也太惯着孩子了吧?也会有人怀疑:莫非这孩子得了强迫症?其实,强迫症是内心冲突的表现,就是明知道不能这样却不受控制地重复做着强迫动作。而幼儿出现看起来像强迫的现象,比如反复叠手帕,且一定要叠得很整齐,比如走路数格子,且一定要按顺序数出来,与病态强迫完全无关,而是人心理发展中形成有关规则概念时有可能出现的正常行为。这样的刻板行为会加深孩子的规则意识,会更增添自我的力量,渐渐地,内心越来越有自我能量的孩子会自然放弃以前的过渡行为。 所以,耀耀妈一丝不苟地叠手帕是在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同时是在引导他体会秩序和规则的形成。等到他内心的力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不用两块小手帕陪我啦。” “怪小孩”露露:别碰我的小兔子 每天晚上陪露露睡觉的小白兔已经快变成小灰兔啦,而让妈妈头疼的是,这么脏的东西,孩子竟然坚决不让洗。有一次,妈妈趁露露睡觉的时候迅速洗好晒干了小白兔,没成想却被孩子一把扔到地上,哭着要她原来的小兔子,过了好几天才好。打那儿以后,露露更是搂紧了小兔子,不让任何人碰。爸爸以此断定,这孩子得了“恋物癖”。 唉,真是个糊涂爸爸,怎么可以乱给孩子贴标签呢?恋物癖是一种性变态的心理疾病,患者多为成年男性,所恋之物大都是女性的贴身衣物,与孩子对某一物品的依恋完全是两码事。 幼儿常“恋”上柔软的、绒绒的、可以拥抱的东西,比如小被子、毛绒玩偶等。他们抚触、啃咬,不许大人清洗,因为他们寻求的是类似妈妈的味道,是一种被爱和呵护的感觉。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放松和满足。通过这些小布熊、小毛毯,甚至是被反复舔过的被角、妈妈的毛巾等,孩子的真正自我才慢慢变得稳定。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用更多关爱的行为,尤其是肢体接触来帮助孩子感受增长的安全感。除了妈妈的亲吻、呵护,爸爸的陪伴、嬉闹,也会是孩子良好情绪的加油站。 研究过近6万个家庭的儿童心理大师温尼科特认为,很多“古怪”行为都是幼儿正常的心理表现,是孩子迈向现实的台阶,更是其自我力量展现的时刻。父母们只有努力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奇妙的时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