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城市的家长来说,“孟母三迁”的现实意义就是学区房——这不但要经济实力,还要有眼光、魄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我的不少朋友卖掉自己的房子,把新房子买在口碑好的重点小学旁边。还有朋友不惜“三迁”,于孩子小学入学、初中入学、高中入学之前分别搬一次家,为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当然,他们对“最好教育”的定义片面来自于舆论排名和升学率,这样的做法是否理性,让我结合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数年前,我将房子买在一所口碑不错的区重点小学旁边。儿子就读两年后,我发现他的小伙伴们都有一些共性: 一、课业压力很大,老师发的奥数题和提高训练,常常挤占了真正培养兴趣的时间……家长看重特长,几乎所有的孩子业余时间都被“兴趣班”填满。家长功利心很强,见面就说“你家孩子考级过了没?”孩子们爱攀比,优越感很强,追求名牌。 二、孩子们缺少感恩的心。我每次给孩子办生日party,忙个半死却得不到一句“谢谢”;也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帮忙洗碗扫地…… 三、孩子们身体素质差,一换季就多人请假。许多孩子的卧室春秋季节都要开着空调,动不动就挂点滴。显然,这个学区的孩子们大都娇生惯养,缺少抗压能力。 我知道,家长不能苛求“零零后”的孩子们,但是我感觉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是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产物。 “文化”虽眼睛看不到,却如空气般真实。孩子在一所学校耳濡目染,不知不觉融入这种文化。虽然,儿子的学校一直弘扬主旋律,教学质量非常好。然而,我隐约感到:这样下去,儿子的兴趣特长得不到发挥,创新激情得不到鼓励,可能变成一个高分低能、功利冷漠的人。 我一位闺蜜,就像《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一样,卖掉房子,为学区买了破旧窄小的二手房,并且跟老公每天开车两小时上下班。 然而,她的儿子在这所“著名小学”中并不开心。他成绩平平,缺乏自信,而且变得很世故冷漠。 闺蜜与我交流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从这件事情感悟到孩子最需要的校园文化是什么,最能滋养孩子生命的社交土壤是什么。我建议你下次买房的时候,对学区重新考量,不要人云亦云!” 儿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想换一套离单位近的大房子。 这时候,我借鉴闺蜜的案例,对挑选新房的“学区”竖立一份审慎理性的态度。我不再偏执于人云亦云的“升学率”;不盲从所谓“私立”和“师大附属”之类的牌子。 有空的时候,我到单位附近的两所小学去观察。站在隔栏旁仔细观察小学操场上所发生的一切。从细节中,我发现师生们在课间10分钟和体育课上的表现,很能说明该校的“文化”。 比如:A校的某位体育老师,在有人来听他上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认真。有一次我恰巧碰到他独自一人带班上课的情况。我看到他教学态度很不认真,大半节课都给学生做自由活动。而该校的学生呢?很多戴着眼镜,三五成群地活动。在做体育锻炼的时候,很多人偷奸耍滑,尽量避免吃苦受累。课间自由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每个班级都有一两个被“孤立”起来的学生,显然他们没有朋友。 B校的体育老师代课认真,无论有人没人,他们都很敬业。B校的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很认真。 在一次短跑中,有一位同学跌倒了,旁边的同学都围过来关心她。我发现B校的同学,很有集体意识。举个例子来说,当跑道上出现一个空矿泉水瓶的时候,会有同学将其捡去丢进垃圾桶。 B校有两支足球队,其中一支是女足。孩子们训练的时候非常刻苦,老师的话语也充满鼓励,非常积极! 我又咨询在两所学校工作的熟人,果然我所观察到的现象,背后是有其特定原因的! 熟人告诉我:A校虽然教学质量很好,然而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非常激烈。悬殊的奖金分配和残酷的淘汰制让许多教师背上了思想包袱。这让我想到国家督学李希贵校长的一句名言:“没有教师的幸福,哪来学生的幸福?” 再三斟酌之后,我将新房买在B学区中。 不出所料,该校虽然没有斐然的成绩,却真实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该校所采用的团队激励制度,让教师之间更好地合作,从而也将合作精神灌输给了孩子们。 该校的校长,是一个很有教育理想的人,他致力于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和学生都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如今,我的孩子在B校已经呆了3年。 他的学习生活状态,证明我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孩子的性格变得阳光积极,有了一群品行端正的好朋友,他每天都很喜欢上学,很喜欢自己的老师和学校!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的“小发明”特长得到了发挥,学校也提供给他平台和空间,让他在科研小组中得到老师的“小灶”。孩子的“小发明”得奖之后,他的自信心提高了,他还将感恩归给老师、同学和家长…… 我常常想,假如孟母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她也会为形形色色的学区而彷徨困惑。咱中国古人都知道为孩子选“学区”是一件大事,值得花费精力和时间,咱们就更不要扎堆和盲从,花点时间去调研和观察,动用资源去了解和思考,才能选对最适合孩子的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