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6)06-0027-06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6.06.0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G市各类由社会组织实施的公益活动呈现数量多、种类多、影响大的特点,这些社会组织或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树立社会议题、监督并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其中不少公益组织是由青年人组成的,其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年龄大多是“80后”“90后”的在校学生或者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现象令我们思考:这些公益组织的领袖人物是如何学习并成长的?在其成长过程中哪些社会要素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当下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益行为有什么特点?这些青年公益组织的领袖人物的成长特征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和思考? 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内容分析以及参与式观察展开研究,研究对象是三个G市的青年公益组织A、B、C及其负责人。其中组织A是一个提倡用自行车出行,主张低排放生活方式的环保组织,该组织知名度较高,多次获得各种媒体公益大奖。其负责人J研究生毕业,从本科生阶段就开始参与环保并创建了该组织,一直担任该组织负责人。组织B是一个以艺术表达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呼吁公众关注社会问题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其早期的活动多次被媒体报道,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随着早期参与者的毕业,该组织现在已经转型为一个青年公共空间,以读书和青年文化交流为主要运营目的,创建者W依旧是青年空间的负责人。组织C是一个倡导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的公益组织,该组织早期的两位负责人O和Z都是女大学生,曾策划组织了多次公益主题活动,目前该两人已经转型到其他的公益组织并继续同类主题的公益活动。本研究的开展时间段是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 二、文献回顾 以我国青年公共参与行为为主题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积累,这些研究多关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特点、现状和未来的趋势。例如王振友认为青年组织活动的组织性较明显,活动长期化,更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1]。李进良发现青年的社会参与行为已形成了志愿者亚文化,其特点是参与行为已经成为青年进行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2]。段钢考察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城市青年政治参与状况及政治参与意识所呈现的四个特征:认同稳定和发展等基本政治原则;关注突出的社会问题;政治参与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行动的分离[3]。文嘉针对发达地区青年的社会参与进行分析后发现,农二代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具有意愿积极但是行动迟缓的特征[4]。卜建华在分析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青年领袖的特征时指出,青年领袖的特征应该包含有较高的参与意识和行为、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5]。另有一些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青年领袖的特质和培养途径[6]30-33。 上述研究从各自的角度对我国青年社会参与和行动特征做了一定的梳理和归纳,但是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多为宏观总体性的概观论述,对各地青年参与社会的意愿和青年人群的行为特征缺乏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分析,也未能与本地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相结合来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青年领袖人物的近距离观察式研究更少。本研究以G市三个公益组织的青年领袖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青年领袖在公益活动中的成长特点,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社会资源助力和个体资源运用,试图发现影响青年公益领袖成长的关键要素。 三、研究发现 本研究先从近5年的网络背景资料和媒体报道资料的分析入手,形成采访提纲和研究框架,于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对四位青年领袖进行多次深度访谈,并参与三个组织的数次现场活动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时期包含了四位青年领袖人物在公益领域从大学生到毕业、创业、转型的个人成长过程,也包含了他们所在的公益组织从小到大、从非正式到正式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从社会资源、个人特质和大众传媒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归纳。 (一)公益孵化与行动模式 研究发现,作为研究对象的青年组织及其负责人,不但组织的成立时间短,而且负责人的年龄也非常年轻,除J是研究生毕业外,其他都是本科毕业不久或者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公益参与经历比较相似,都是在大学读书期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从志愿者开始成长为一个组织的积极参与者、组织者或者负责人。与其他在校大学生相比,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的组织者或者负责人,需要比普通大学生拥有更多更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现实中,他们都毫无例外地接受过本地、国内、境外、国际上各种公益组织的培训和辅导,这些公益孵化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益精神和倡导理念的树立;二是组织运营资金或资源的获得;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四是社会关系网络和人脉的搭建。 公益孵化器多是现实中比较成熟的学术机构或公益组织,由有经验的公益界人士对有公益参与意向的青年进行指导或辅导,促成其在公益领域里的成长。孵化方式具体有讲座、短期培训、提供公益组织的实习岗位进行锻炼等。本研究的四位研究对象的公益兴趣都来自G市某大学知名公益开放课程和主持这个课程教师的言传身教。他们在课堂上得到启发和训练,获得公益资源的对外链接,以及公益伙伴的找寻和扩展。如果发现某些青年个体或者团队有比较成熟的想法和活动能力,一些大学的公益课堂和社会公益组织也会通过创新空间或者创业平台给予各种支持。总的来说,G市公益界对青年人群的公益启迪和辅导培训有较为明显的效果。G市的公益讲座比较频繁,以某大学的开放性公益讲座为例,该讲座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以校内公选课和研究院对外开放讲座为一般形式,对所有有兴趣的青年人开放,讲座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具有明确的行动导向和实施的可行性,例如某次课程的主题是“公益活动的行为模式”,主讲人分享其总结的具体行动步骤是:“发现典型事件—作出示范性行动—引发媒体舆论关注—政策性呼吁及其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