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6)06-0023-08 一、青年与政治参与 青年政治参与是青年群体为实现青年利益,以青年视角和青年立场为出发点,以青年利益诉求为关切点,表达青年政治愿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青年通过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可以提高国家公共政策质量与效率。 (一)青年与政治参与的“互选”“互构” 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1],对于我国而言,政治参与是我国政党政治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实现政治权利和民主的必要途径,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2] 五四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中国青年无论是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救亡图存的民主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社会重构、民主启蒙、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时期,都发挥着生力军和先锋者的作用。青年与政治有着天然的“互选”“互构”,青年政治参与更是深刻而激烈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史进程。 青年具有政治参与的天然本能,这与青年的社会心理需求有着密切联系,但青年选择哪一种思想、投靠哪一种主义、站队哪一股力量绝不是一次成型的。康梁的君主立宪、孙文的民主共和,以及林林总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非但没有救中国,反而让中国陷入更加无序、迷茫、混乱之中,中国青年也饱受其苦,青年的目光被遮蔽、青春的力量被荒芜,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青年在各类思想角力中,才逐渐找到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仰仗着这一工具,中国青年在历史的时空中,重新设置标杆、开疆裂土、执剑长行,开创了中国新青年。 青年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大致都经历了“接受—认同—内化”的过程。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选择青年作为自己的理论受众,正是在“互选”的曲折磨合中,青年逐渐确立、奉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夯实了青年的思想基础。中国青年正是在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方向性选择后,才最终进行了正确的队伍选择。青年是各类政治力量竞相追捧的对象,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都试图吸引青年到自己的阵营,但由于这些政党组织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与中国青年争取独立、解放的顽强性与不妥协性在根本上是矛盾的,唯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与奋斗目标,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吸引了青年,青年的加入充实了共产党的力量,并且在党的领导下,青年政治参与表现出更加有序、理性、务实的特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互选”又进一步加深以共同理想信念和共同价值追求的政治生态“互构”,并逐渐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青年政治参与的历史延革 青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群体,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始终具有现实的参与性和对未来的决定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政治参与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政治参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青年的政治参与是以“政治激进”为主。主要表现为群众性政治运动或青年政治运动。诚然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青年所富有的无限革命激情,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但因其带有盲目、盲从性和狂热性,青年的热情被激发的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及青年个性的展示不足,政治参与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甚至出现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破坏价值确立和扭曲信仰构建,揠苗助长、矫枉过正的苗头,长期来看既不利于社会,也不利于青年发展,政治狂热通过“文化大革命”充分暴露出来。 第二,改革开放初至1989年,这一阶段的青年政治参与是以“盲目西化”为主。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加之中共高层对青年态度的过度容忍,青年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压抑之后,情绪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迸发,青年政治参与从迸发热情到理性再到非程序化只经历了极短的时间,青年以言必称西方为时尚,这一阶段青年政治参与的层次高、规模大、非理性强,但忽视国情,片面追求政治改革速度,甚至缺乏责任感和理智感。经济滞涨,思潮泛滥,引导乏力,加之国外反华势力的鼓动,青年的盲从最终演化成“六四”政治风波。 第三,“六四”政治风波后至21世纪末,这一阶段的青年政治参与是以“功利多元”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中出现了所谓青年一代的“信仰危机”,信念性政治参与动机逐步减弱,分配性政治参与动机逐渐增强。但总体上看,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六四”政治风波之后,青年政治心态较为成熟、理智,这有效避免了极端政治行为的发生,青年的关注点从国家逐渐转移到以直接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为主。这一时期青年政治参与向着有效、合法、注重实际效能的制度性参与方式发展,但是青年政治参与内在协调性不高,层次性不高。 第四,21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的青年政治参与是“非传统”为主。由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互联网为青年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参与渠道。这一阶段,执政党不断创新政治动员方式,注重运用新媒体,给青年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线上与线下结合。当前青年的政治参与方式,既显示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又匹配了社会发展方向,符合党情、国情、社情,一方面较好地疏导了青年的政治激情,坚定了青年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稳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但这一阶段也要时刻关注社会转型与互联网给政治参与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