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德育本质意涵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邵志豪,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邵志豪,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加强青少年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遵循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期“四有新人”的价值目标意向,是当前青少年德育的本质意涵。正确理解和把握青少年德育的本质意涵,把立德树人作为青少年德育的逻辑起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德育的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德育的实践规范,使培育“四有新人”成为德育工作的目标旨向。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6)10-0233-07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①

       遵循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期“四有新人”的价值目标意向,是当前青少年德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和把握青少年德育的本质,需要在贯彻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协调推进过程中,把立德树人作为青少年德育的逻辑起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德育的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德育的实践规范,使培育“四有新人”成为德育工作的目标指向。

       一、青少年德育要以立德树人为逻辑起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铸魂育人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指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基问题,这一时代问题决定着学校德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目标。

       1.立德树人是教育价值的本质内涵

       教育是一个民族复兴、国家昌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效载体。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然而要知道,“德”和“人”不会自发地生成人们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它需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培育和践履,这就使得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现实指向,彰显了教育价值的本质内涵的理想旨归。立德树人,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青少年尽管处于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但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提升学生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提升学生勇于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价值的诉求和归宿。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理应成为引领当代教育发展的时代理念和价值追求,这样“升学率”“就业率”就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青少年德育的实施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先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德育全过程,从而使之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当看到,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所有教育主体都能够主动确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只有这样,青少年德育的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夯实。

       2.立德树人须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学校德育体系

       立德树人需要优化教育顶层设计,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有机统一体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靠大中小学校逐级共同来完成,以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应当看到,在校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并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尽管在接受和模仿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但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学校德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德育的始终。

       一方面,德育的实施必须以了解学生思想特点和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德育内容,选择有效的德育方法,把德育目标和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是培育人的灵魂的教育,要做到铸魂育人。这就要求德育体验和践履要触及学生的灵魂、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从而使德育内容能够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德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科知识传授、学生主体价值认同的规律,也要积极采取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通过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自觉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从而使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3.立德树人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话,应当落到实处。回顾德育课程改革历程可以发现,以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努力改革德育课程内容中过分强调德育学科体系而忽视学生实际需求的状况一直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也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然而,当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忽视立德树人的教育现象。例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德育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侧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漠视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需求。此外应当看到,立德树人非朝夕之功。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既要求每一学段的德育都能够实现课程覆盖,又要求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能够实现“无缝”衔接。②因此,德育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德育内容,横向上注重德育相关学科知识交互关联,实现德育课程系统化和一体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志趣,纵向上注重各学段德育课程的有序衔接,体现德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科学合理地构建德育内容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序列。例如,制订实现大中小学各不同发展学段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要统筹德育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阶段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把德育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起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