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文化与创业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新和,男,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青年文化与青年创业。

原文出处:
青年学报

内容提要:

1955年被称为摇滚元年,同年,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美国出生,这一年也是越战的起始年。这些表面上的巧合,却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的起点。以乔布斯、盖茨为代表的创业一代,出生在幸福主义时期,却成熟于反战、反奥威尔式统治、反机器控制,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的60年代末期的青年反文化运动时期。所以,鲍勃·迪伦和披头士的摇滚乐、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全球概览》杂志、LSD体验深深地影响了这一批人。美国西部地区,尤英是旧金山,一直是美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大本营。从金斯堡到乔布斯,从苹果到微软,乃至后来的谷歌,全部诞生在西部地区,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有其重要的文化基础,那就是以摇滚乐为典型载体的集反叛性和创造性于一身的青年亚文化(嬉皮士文化)。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47(2016)04-88-07

       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大洋彼岸的广播和唱片中出现了—种新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每一拍节奏都非常强烈,歌词也写得十分新鲜,很快征服了许多美国人的心。1951年,美国克利夫兰电台首次播放这类音乐时,那位名叫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的DJ把这种音乐命名为“摇滚乐”。1955年,一位名叫比尔·哈利(Bill Haley)的歌星演唱并录制了一张名叫《整日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的唱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排行榜呆了8周之久,前后出售了1500多万张,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唱片之一。由此,摇滚(Rock)为世人所熟知。人们把1955年称为摇滚元年(Rock Era)。

       也是在这一年,也是在美国,有两位著名的创业者出生了。他们是斯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前者在1976年创办了苹果公司,后者在1975年创办了微软公司。摇滚和创业,就这样不期而遇。有趣的是,这一年也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漫长、最耗费钱财和人力,也是最失败的海外战争——越战的起始年。就如麦克纳马拉大约40年后在他的《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中所说:我们错了,彻底地错了。是的,错了。但这个“错”,却助推了一股新文化势力的生长,某种程度上,也将“错”就“错”地引发了一场最终改变世界的计算机革命。在这个意义上,乔布斯和盖茨们生逢其时。

       就在5年前,苏联刚连续两次成功爆炸了原子弹。而在两年后的1957年10月4日,塔斯社向全世界,尤其是美国公众发布了一条重大新闻:苏联已经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卫星……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发展,把世界带进了“冷战”时期,把美国带进了著名的“60年代”。而这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被统称为“60年代”的20年时间,正是乔布斯和盖茨们从普通孩童茁壮成长为伟大创业者的20年。

       迷幻,在反抗中探索前行

       在那个文化意义上的“60年代”,如果有哪一个词最能贴切地描述那长达20年左右时间里的年轻人,我觉得就是“迷幻”。迷惘、彷徨、沉沦,但似乎又有着幻想、幻觉、甚至是理想的追求。两者间的冲突、撕扯、挣扎,往往令那些思考者痛苦不安。另一方面,民间社会的物质主义和国家层面的竞争落后的畸形反差,又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挤压着年轻人的心智。所以,寻找情绪宣泄的出口和价值实现的入口,就成为了迷幻一代的逻辑后果。前者就是以摇滚乐为代表的嬉皮士文化,后者就是计算机革命。

       乔布斯和盖茨出生的年代正是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艾森豪威尔假寐期”的幸福主义时期。他们父母一代心中的榜样是汤姆·拉丝。他是斯隆·威尔逊笔下《穿灰色法兰绒衣服》的主人公,有1位妻子、3个孩子、1辆车子、2套房子。每天上班时间严格限定在上午9点至下午5点,从不接受加班。威廉·曼彻斯特在其名著《光荣与梦想》中写道:“五十年代的汤姆们相信所有伟大的发现已经做完,所有伟大的梦想已经实现,全部巨大的财富已经到手,他们心安理得……”是的,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肆意消费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这样描述他的学生们:“当前这一代大学生当中,占主导的特征是他们对眼前的日常生活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都感到无比心满意足。对他们的健康、未来职业、家庭关系、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状况、他们享受安全而幸福的生活的可能性,没有几个人感到担心。”也许,这正是乔布斯的生母,一个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生,会毫无顾忌地爱上一个来自叙利亚的穆斯林助教,并未婚生下乔布斯的原因吧。

       但是,除了表面上的“今日买了明日买”的幸福主义之外,另外几股暗流的涌动,已经显示出美国社会将要迎来大变动时期。首先是美国开始进入电视时代。1950年的《时代》周刊宣称:这一年,电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行业和文化力量。1951年9月4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的全国电视联播。有一份研究报告发现,有些初中生一周内平均约在电视前花掉近30个小时。有些调查报告准确地预言,一般美国青年人到高中毕业时,有11000个小时花在课堂,有15000个小时花在看电视。之后一份西屋的研究报告也发现,美国人在荧光屏前所花的工时比他们为了挣工资而花的工时要多。所以有评论说,汽车曾诱惑人们离开家庭,电视却使他们回到家庭,但在这过程中却毁了家庭。不管怎样,电视在50年代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恰如40年后的互联网。而且,十几年后就将证明,电视是如何成为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幕后推手的。

       其次,是幸福主义富裕生活推动下青少年文化的变异。50年代美国涌现出了一代青少年有闲有钱阶级,威廉·曼彻斯特罗列了这个群体大量的消费数字。比如,从给未到一岁小孩的单张唱片到给青少年的唱片集,加起来就占到全美唱片销量的43%,青少年消费额占电影院票房的53%,照相机销量的44%,新收音机销量的39%,新汽车销量的9%……在这样的消费主义浪潮中,有一小批年轻的波希米亚派,他们认为富裕生活是骇人听闻的,他们和它搏斗过,但失败了。他们承认被击垮了,说得更简洁点,就是垮了!“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就此诞生。对于“垮掉派”来说,最简洁的描述大概可以是这样的:一家书店,两个作家、两座城市。一家书店,就是位于旧金山著名的垮掉派圣地,“城市之光”书店。两个作家当然就是金斯堡和他的《嚎叫》,克鲁瓦克和他的《在路上》。两座城,当然就是旧金山和纽约了,这两座城事实上也是整个60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风暴中心。而旧金山及其临近的西雅图,正是乔布斯和盖茨长大的地方,他们要到十年后才成长为一名中学生。当然,和十年后才长大的弟妹们比起来,垮掉派还是很温和的,他们走得最远的,也就是金斯堡背着一块“我吸大麻烟”的牌子,在旧金山街头晃悠。不过金斯堡的大麻烟在十几年之后通过鲍勃·迪伦,还是狠狠地激发了Beatles和乔布斯的创作灵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