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4;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6)04-21-05 一、研究背景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推测与判断自身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或某一行为的能力。个体对自身认知、社交、语言方面的自我评估可能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感知。同样地,观察他人如何完成某项特定任务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感知。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更乐意执行挑战性强的任务。有研究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背景下,“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更愿意面对高挑战的任务”这一假设存在性别差异[1]。由此在志愿服务情境下,得出研究假设一:高自我效能感感知会提升被试志愿行为意向;低自我效能感感知会降低被试志愿行为意向。 个体行为会时常依据决策问题的心理表征做出调整,并由于问题的表述语境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描述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的效应称之为“框架效应”[2]。本研究中的“获得框架”与“损失框架”均设置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情境之下,前者主要描述为“因大学生参与某项志愿活动而产生正性结果”,后者主要为“因大学生未参与某项志愿活动而产生负性结果”。研究发现“损失框架”对个体行为意向或实际行为影响较大[3]。 因志愿者活动未包含明确的社会风险,志愿者可能不会对招募广告信息进行精细化认知加工,可得研究假设二:相比“损失框架”,“获得框架”对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意向的影响更为明显。 有少数研究探讨了框架效应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如当对沟通信息予以精细化认知加工时,“损失框架”信息对行为的影响较大。此外,对某特定行为的“低自我效能感感知”导致对该行为成功性几率的低感知度,随后引发更为显著的精细化认知加工[4]。由此可得研究假设三:具有“低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损失框架”信息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显著。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因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被试组间的实验设计,每个条件下的被试人数确定在40人左右,故在杭州某高校随机抽取152名大学生被试,平均分成4组进行问卷施测,最终回收并确认有效问卷为140份。被试平均年龄为20.2岁,其中男生被试人数71人,女生69人,未发现被试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性。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双因素被试组间设计,自变量一为信息框架类型,以特定行为结果的正负性为参照点的表征来呈现,分为两个水平:获得框架和损失框架;自变量二为自我效能感感知高低水平,即高自我效能感感知和低自我效能感感知。本研究因变量为:个体志愿行为意向。 (三)研究程序与材料 将152名被试随机分成4组,分别安排在4个安静的教室进行施测,时间为10-15分钟;向4组被试分别发放一份不同的问卷,接受统一的指导语,并不记名作答。 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志愿者招募海报信息呈现,其中涵盖了两个自变量:信息框架(获得,损失)、自我效能感感知(高,低),其相对应呈现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因参与(或不参与)教福利院小朋友阅读的志愿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例如其中某张招募海报内容呈现为:“有了你的帮助,就能让一位小朋友学会阅读”,并配以一张儿童的笑脸图案。与此同时,一份“五点计分量表”(含3个题项)随即呈现在海报之后,主要用来测量被试个体参与志愿活动的行为意向性。该量表克朗巴哈系数达0.8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题例为:“我将会自愿充当一名阅读小教练”,其中,“1”代表“当然不会”,“5”代表“当然会”。 第二部分由两个题项构成,旨在判定实验操纵的有效性。题一为:“通过参与志愿者小教练的活动,我能帮助儿童学习阅读”,采用“五点计分”,其中“1”代表“当然不能”,“5”代表“当然能”;题二为:“志愿者招募海报是否明确强调了志愿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成效”,其中,“1”代表“否”,“2”代表“是”。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操纵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两个问答题项的数据分析发现,低自我效能感被试对自我效能感感知度要显著低于高自我效能感被试对自我效能感感知F(1,138)=6.138,P<0.05;“损失框架”条件下的被试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被试更能觉察到实验材料强调了志愿活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F(1,138)=6.235,P<0.05。由此可知,实验中对信息框架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变量的有效性操纵。 (二)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2×2双因素方差分析(信息框架类型:获得框架/损失框架;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结果发现,并未存在框架类型主效应F(1,136)=0.185,P>0.10和自我效能感主效应F(1,136)=0.055,P>0.10。因此,上述研究假设一、二不成立。存在框架类型和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F(1,136)=5.527,P<0.05。由图1可知,具有低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损失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显著(正好与研究假设三相反);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感知的个体在“损失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要比“获得框架”条件下的志愿行为意向更为强烈。而研究假设二只在低自我效能感感知存在的情形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