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视野下青年研究的转型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谭建光,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7 谭建光,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发展。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青年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经历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现实分析、理论构建等阶段,如今面临时政性过强、团体性过强、功利性过强、自恋性过强等问题,逐渐偏离了青年研究的本质,成为社会时政的“点缀”和市场消费的“佐料”。当今社会创新视野下的青年研究,应“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向真理”。要围绕政党创新、政府创新、市场创新、群团创新、社团创新、社区创新中的青年参与开展研究,构建青年发展和创造的新体系;要以青年为本,以青年自主性、创造性、享受性、发展性的需求作为研究的基本切入点,构建青年理论体系;要探究真理和接近真理,为青年期的“不满、探索、创造、拥有”提供科学分析,提炼科学观点,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宝库的组成部分。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当代中国青年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也是伴随青年参与社会变革发展起来的,从1983年社科院主导的“庐山会议”汇聚第一代热心青年研究的专家,到1987年团校主导的“广州会议”掀起青年学科建设热潮,伴随此后每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协会等主办的“中国青年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一直延续着“关注青年、探究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良好传统,在为党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共青团组织提供工作借鉴、为青年成长提供理性指导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鉴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青年研究存在“时政性过强、团体性过强、功利性过强、自恋性过强”等问题。面临中国社会创新的时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思想的同时,青年研究要“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向真理”。当前,“社会创新”成为影响中国发展前景、创造中国发展机遇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策略,广大青年包括留学归国人才、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青年、农村种植养殖业青年,正通过多样、灵活的方式创业创新,积极探寻获得成功的新途径;另一方面,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促进了国家与地区管理转型、提供了广大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有效空间。从社会组织的大量涌现到基层民主自治的创新做法,都为青年一代提供了多元化的、丰富的展示机会。为此,中国青年研究既要为促进青年参与国家治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也要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构建知识体系。

       一、青年研究面临困惑:“四个过强”

       当代中国的青年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时兴旺”成为“显学”,是从“问题”入手的,即面对、关注和解决“青年问题”,既有政治需求,也有科学需求。从政治需求看,改革开放初期,“文革”习气造成青少年的违法乱纪现象严重,党政部门急需解决对策。从社会需求看,社会剧变时期的青年动荡,恰恰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分析和研究的标本,能够积累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城乡青年将更加全面关心改革,并使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加快;更加追求自由和开拓,使个性多样化,适应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更有创造性,使思维方式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2]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深入,青年问题逐渐趋于缓和,党政部门对青年研究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普遍性支持减少了,全面开展和推进青年研究的社会条件发生了改变。反映这一趋势的一个现象就是各地社会科学院的青少年研究所被取消或者合并;与此同时,陆续建立了共青团组织系统、共青团院校系统的青年研究机构。青年研究在科学性减弱的同时,“四个过强”的问题日趋严重。

       (1)时政性过强导致思维局限。由于青年的精神面貌、行为动态成为社会时政关注的热点、焦点,青年研究往往追随时政形势变化对青年状况进行不同的解释、分析,虽然有利于一时性、阶段性的时政舆论,但是逐渐疏远了青年认知、青年认同的原本需求,也削弱了研究的科学性。(2)团体性过强导致心态局限。当社会各类部门、机构、群体对于青年的普遍关注减弱之后,青年研究是要“为团组织服务”这种单一需求的观点就逐渐形成,很多青年研究的观点偏重于论证团组织如何教育服务青年、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及变化。这些研究是必要的,但仅仅是青年研究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部分,一旦“以偏概全”,就会严重制约青年研究的发展空间。(3)功利性过强导致创新局限。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青年研究事业,很快就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潜心钻研”、“坐冷板凳”成为越来越难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原来很有才华、很有创见的青年研究专家,转向市场化领域,包括青年教育的市场化、社会文化的市场化等。一段时期,青年研究的理论创新陷入停滞,学科建设止步不前。(4)自恋性过强导致发展局限。改革初期的青年研究是在全国百废待兴的状态下产生的,其他学科理论、知识体系都极为欠缺,青年研究“一时兴起”、“一枝独秀”。但是,当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等实用理论成熟的时候,青年研究没有及时与这些学科、理论有机结合,而是仍然“自弹自唱”“自得其乐”,反而失去了融合知识、综合创新的良好机会。“如果我们希望青年研究能够有效描述、说明和解释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展情况和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就不仅需要有学理支持,而且需要有本体特性或者说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研究方法、措辞方式和知识系统。”[3]当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福利保障迎来创新和变革的年代,青年研究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消除“四个过强”的影响,走向社会、走向青年、走向真理,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活力、新亮点。

       二、走向社会:青年研究空间广阔

       青年既是生物年龄,也是社会现象。当今的中国青年,成长在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社会创新的时代,与当年成长于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建设年代、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年一样,具有特殊的机遇,也面临特别的困难。为此,要把青年研究放在社会大视野、国家大背景下,探究青年群体的发展趋势。初步概括可以关注以下几大领域的青年参与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