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诺基亚宣布以72亿美元出售其手机业务,这个曾经的手机行业霸主最终退出了全球手机市场。尽管从1996年起,诺基亚连续15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但过时的创新理念和过慢的创新速度使诺基亚丧失了早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面对快速的技术创新和大量涌入的竞争者,诺基亚没能做出足够迅速的回应。就像诺基亚前CEO埃洛普在“燃烧的平台”备忘录中惋惜道:“我们错过了很多好机会,我们的创新速度太慢了”。最终,诺基亚“倒在”了技术革命和快速创新的浪潮下。 这种现象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屡见不鲜,复杂多变的技术环境促使管理者和学术界开始重视创新速度,能否提升创新速度被视为企业成败的关键[1]。鉴于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企业要想实现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同样需要提高创新速度[2],但仅依靠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不足以实现竞争力快速有效提升[3]。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但在实际运行中,大多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率不高,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竞争力没能得到显著提升[4]。 因此,如何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幸运的是,国内不乏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例子,如同方威视、科大讯飞、上海高清等。其中,同方威视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使我们得以窥探企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的“秘密”。同方威视在成立后短短数年间,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了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不仅从一家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为个位数的初创企业迅速发展为一家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近百项的世界安检设备行业巨头,而且从集装箱检查系统行业里的“小”企业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检查系统专业供货商之一。那么,企业是如何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提升竞争力的? 遗憾的是,目前相关研究未能回答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仅探讨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5][6]、机制[7]和协同效应[8]等问题,没能打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黑箱”。为弥补上述缺憾,本文基于同方威视的纵向案例,从自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传统产学研研究中难以捕捉的动态互动过程,剖析该过程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4个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演化过程模型。 1 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是德国物理学家Haken于1971年提出的,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9]。随着协同思想在创新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学者们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认为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10]。当协同创新被放大到宏观层面,其主要运作形式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4]。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主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11]。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则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是指通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等合作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共同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8]。 1.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目前有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集中探讨了其运行模式、协同效应和机制等问题[5-8]。一部分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例如,李雪茹等[6]运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框架对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解读。杜兰英和陈鑫[7]则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小企业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还有研究进一步加入其他合作主体(如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来分析更为复杂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例如,袭著燕等[5]探索性的构建了金融介入下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分析政产学研用金各创新主体的角色和作用。另一部分研究则侧重于分析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效应。例如,原长弘和孙会娟[8]证实了政产学研用在高校知识创新链中的协同影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未能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足够的理论解释。因此,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深入剖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1.3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理论是在一般系统论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而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其研究对象是复杂开放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其核心思想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开放系统内,各要素在序参量的主导下产生非线性动态交互作用,促使系统整体向有序方向发展,进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12]。自组织理论强调初始环境、序参量和非线性协同三大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对理解和描述复杂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至关重要。(1)初始环境:自组织理论强调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源于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认为系统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对初始环境保持高度敏感。初始环境的变化影响系统的发展,是系统内各要素间非线性作用产生的前提[12]。(2)序参量:序参量是指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影响系统内各要素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状态,并能指示出新状态形成的参量,系统在接近不稳定点或临界点时,其结构和状态由序参量所决定,而系统中其他参量的行为受序参量的支配[12]。(3)非线性协同:非线性协同是系统内各要素以非线性的网络形式相互联系与作用,不是各要素间线性作用的简单叠加。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推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导致系统发生质变,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或结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