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产能过剩①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严重干扰着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国务院相关部门曾多次强调产能过剩治理工作的严峻性。我国企业的产能过剩具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一般性体现为产能过剩是基于正常的经济周期而产生。对于这种情况下的产能过剩,经典的经济理论能够予以解释。即产能过剩是企业的一种理性反映(干春晖等,2015)。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规模因经济繁荣而扩大,当需求下降时,其会在缩小规模与维持既有生产规模之间进行权衡,缩小规模会由于资产专用性等问题而导致调整成本,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则需要付出保存成本,企业会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进而决定是否调整规模;另一方面,生产规模是企业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抑制潜在竞争者,在位企业有动力保持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以应对潜在竞争。这种过剩产能的储备动机因市场的可竞争性不同而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产能过剩,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并具体表现为:一是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都是竞争性行业,且构成一种长期现象②;二是有的行业一方面产能极度过剩,另一方面行业的投资力度还在加大(赵向文,2013);三是产业政策的效果与初衷相背离,存在越审批产能越过剩的情况(于立,2014);四是产能过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过剩特征,一些传统产品的生产存在过剩,但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存在供应不足(刘莉,2013)③。这些特征性综合起来,使得西方经典的经济理论难以给出满意解释,但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及丰富的研究素材。研究者们尝试扎根于中国经济元素,力图给出不同解释。本文将这些观点归纳如下: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来源于基于中国产业追随战略中对有前景的产业的共同知识与判断,在投资上出现的“潮涌现象”(林毅夫,2007,2010);一些学者则强调,是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了产能过剩,其机理在于,辖区竞争导致地方官员在争夺投资的过程中,采取竞争性的补贴政策(银温泉、才婉茹,2001;周黎安,2004,2007;陆铭等,2004),通过压低某些重点产业中企业的投资成本,来吸引资本进入。其结果是导致资源价格出现严重扭曲,使得其重点支持的产业出现过度资本进入,进而形成全国范围的产能过剩(江飞涛等,2007;江飞涛、曹建海,2009;江飞涛等,2012;干春晖等,2015)。其核心观点在于,政府行政干预及辖区竞争所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构成行政性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根源(皮建才,2008;江飞、曹建海,2009;时磊,2013)。 与上述探索形成互补,本文旨在从创新能力不足或缺失这一视角来解释产能过剩,反过来说,本文要论证创新能够有效地消除过剩产能。与本文关联较为紧密的文献主要有两支:一是一些学者从理论上讨论创新对于产能过剩的影响。张倩肖、董瀛飞(2014)通过构建涵盖技术创新、产能建设周期、企业兼并、进入和退出的“新熊彼特”模拟模型,发现长产能建设周期及渐进工艺创新的共同作用构成“潮涌现象”模式产能过剩产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地方政府对于进入、退出的干预加剧了“潮涌现象”和产能过剩。二是一些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新闻报道或政策报告形式出现,并聚焦于讨论创新与产能过剩的关联。戈清平(2009)关于国内风电行业、包斯文(2010)关于“上海钢贸50强”的钢材流通企业、孔祥忠(2012)关于水泥行业的分析,均强调创新在消除过剩产能中的核心作用。本文认为,张倩肖、董瀛飞(2014)发现渐进性的工艺创新在长产能建设周期及政府干预条件下,对于产能过剩可能具有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该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将研究聚焦于探讨渐进式的技术创新,并细致考察其影响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但是,该文对于其他创新类型,如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缺乏讨论。而基于案例的研究,由于探讨案例有限,其不能得到具有统计意义的实证结果。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维度丰富既有文献:一是基于世界银行的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度量企业的生产过剩程度④,采用相对较大样本的实证分析,探讨创新与产能过剩的相关性,与既有的案例研究构成互补;二是将创新细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及营销创新,对创新的去产能效果进行系统分解,这将极大拓展基于单维创新作用效果的分析;三是通过探讨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创新与产能过剩方面的差异,从创新维度来深入解析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从创新不足视角予以解释。 二、创新与过剩产能:理论假说 熊彼特在其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系统地提出创新的定义及其内涵,并沿用至今。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一定义可以具体归纳为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及开拓新市场,并在之后演变成奥斯陆手册所定义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四种标准形式。 创新预期将在消除过剩产能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创新是增强市场势力和增加市场份额进而减少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鲍莫尔,2004)。如通过引入一种新产品与服务,将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差异化及区分度,有利于增加产品需求,而需求的增加,会将过剩的产能激活,变成有效产能;通过进行工艺创新,将有利于生产出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产品,亦将有利于增强既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释放过剩产能;通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将有利于进行产品生产、销售管理,增强生产与销售的匹配性,从而有利于灵活调配过剩产能,最终降低过剩产能;通过营销创新,将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可达性,减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有利于扩大销售,进而消化过剩产能。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