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弓宪文,男,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物流管理研究,重庆 400065

原文出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基于产业理论从产业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和成长五个维度建立了两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重庆2000-2013年的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不仅可以衡量两业协调发展的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两业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从产业理论出发建立指标体系,则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两业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重庆两业总体呈现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制造业和物流业联系紧密,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两业联动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①。制造业和物流业协调发展,是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互相得利,共谋发展的重要措施。从宏观层面看,将影响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量和物流成本,有助于减少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并提高物流保障程度,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从微观层面看,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提高社会物流运作的规模,帮助物流企业实现集约化物流运作,从而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共同提高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力②。

      本文拟运用协同论基本原理,建立制造业-物流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两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两业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重庆既具两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制造业基础,也具备两业协同发展的物流业优势条件。但重庆的两业发展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还存在对两业联动的认识不足,制造业以自营物流为主,物流外包比例相对较低,物流市场化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不能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问题。重庆两业联动协调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在全国现阶段两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性。以重庆为例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对于全国其他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既有研究概述

      国外关于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虽然关于两业联动协同发展关系中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主导地位存在争议,但两业协同关系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发展趋势已是共识。如Hansen N(1994)[1]认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在两业协同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此相反,Paolo Guerrieri & Valentina Meliciani(2005)[2]则认为,制造业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因而在两业协同关系中处于附属地位。互动发展论的观点是,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两业协同呈现一种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 Woerz J(2008)[3]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业协同关系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Padmore & Gibson(2009)[4]对制造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间是具有共生关联的,而且两业协同发展时的产出水平要远大于单独发展时的产出水平。Murali Sambasivan & Ching Nget Yen(2010)[5]认为物流外包对于制造业企业具有积极作用,建立物流外包联盟是制造业提高绩效的一种方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两业联动协同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看,研究者重点关注了协同演化机理、协同发展现状、协同联动措施、协同联动模式等问题。如闫莉、薛惠锋、陈青等(2011)[6]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的基本假设,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定量模型,定性、定量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两子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韦琦(2011)[7]认为这种协同联动关系一般遵循物流环节分离、物流产业分离、两业集聚联动、两业扩散联动的演化发展路径。苏秦、张艳(2011)[8]通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认为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均衡融合状态。王珍珍、陈功玉(2010)[9]对1995-2007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及协调度进行研究,发现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随着时间演化总体上呈M型的波动趋势,由不协调趋于协调又回到不协调状态。王茂林、刘秉镰(2009)[10]认为,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退出成本较高,物流外包风险较难控制,制约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物流业一体化服务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层次较低,已经成为影响两业协同联动的重要因素。在协同发展对策方面,黄福华、谷汉文(2009)[11]认为,为实现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应完善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郭淑娟、董千里(2010)[12]从关联因素角度,提出了两业协同联动的五种模式,即一次性合作模式、短期合作模式、实务运作模式、管理合作模式及战略联盟模式。

      从研究方法看,灰色关联理论、数据包络分析、种群生态学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已经成为两业协同问题较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如王春豪(2013)[13]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研究了新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发现新疆物流业与制造业关联度较低,二者发展不相匹配,并提出新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施国洪、赵曼(2010)[14]将DEA分析方法用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性评价上,通过其中的模型对江苏省1998-2007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郭庆军等(2014)[15]运用种群生态学理论,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种群生态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内部机制和外界环境随机涨落因子,并以陕西时序数据为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