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宝宝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好时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宝宝急于求助,而此时父母把道理讲明白,会使他刻骨铭心。但事实上,无论父母发多大的火,用什么方法惩罚,宝宝还是会重复犯同一种错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犯错未必是故意 【案例1】知错不改的童童 周六早晨,林女士买菜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童童正在卫生间里玩水,不仅把衣服玩湿了,洒出来的水还流到了客厅,大片的木地板被浸泡。林女士不禁尖叫起来,一把把童童拎起来,顾不上给她换衣服,连忙找拖把拖地。童童愣愣地看着妈妈,不知所措。 林女士把地板上的水处理干净,擦擦额上的汗,没好气地对童童说:“听着,以后不准再玩水,不然有你好看的!” 童童被妈妈吓哭了,连忙发誓:“妈妈我错了,以后我再也不玩水了!” 见女儿认错了,林女士消了气,这才找干衣服给女儿换上。换衣服的时候,童童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撒手,好像怕妈妈不再喜欢她了。林女士心软了,脸上出现了笑容。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下午,林女士开始洗衣服。洗衣机“唰唰”地转着,林女士系着围裙在水池边“嚓嚓”地搓着,地漏不时发出“汩汩”的排水声……童童放下手里的玩具,跑到卫生间门口静静地观望。她心里纳闷:妈妈不让我玩水,为什么她要玩水呢?玩水的孩子是坏孩子,玩水的妈妈是坏妈妈吗? 童童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你在做什么?” 林女士笑道:“妈妈在做家务,把童童的衣服洗干净,穿着漂亮啊。” 童童更糊涂了:我给鸭子(塑料玩具)洗澡,也是让它更漂亮,也是做家务啊,为什么是犯错误呢?她没敢多问,一声不吭地走开了。 第二天,林女士午休醒来,听到卫生间传来清晰的水声,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她一跃而起,冲出卧室。果然,童童又在玩水!只见水龙头被开到最大出水量,水池里是两个布娃娃,而童童头上、脸上、身上沾满了洗衣粉的泡沫,不知这小丫头用了多少洗衣粉。林女士连忙关掉水龙头,气急败坏地吼道:“童童,你在做什么?” 看着妈妈愤怒的表情,童童惶惑地说:“童童在做家务,给芭比洗澡。” “不是告诉你不要玩水吗?” 童童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她不敢指责妈妈也玩水。 林女士更生气了,吼道:“你这孩子,怎么知错不改呢?故意捣乱是吧?看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 童童大哭起来。 晚上爸爸回来,知道情况后也很生气,为了让童童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罚童童在墙角站了20分钟。 【分析】不在一个频道上 林女士和童童在误解中交锋,她们各执己见,用各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让对方大为恼火。童童年龄尚幼,分不清玩耍与做家务的界线,她认为妈妈洗衣服和自己给玩具洗澡没有区别,而林女士不具备幼儿思维,不承认女儿给玩具洗澡也是在做家务,认为女儿在故意捣乱,而且知错不改。但是,童童真的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不,因为妈妈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她只是在揣测,认为只要自己模仿妈妈的行为,就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会重复犯错。类似家长和孩子“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情形,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解决的办法是加强沟通,遇到孩子犯错,家长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且要用幼儿的思维,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不要因为误会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态度比话语直接 【案例2】不长记性的小杰 小杰是一个5岁男孩,有一天在幼儿园玩游戏时把一个小朋友推倒了。接孩子时听到家长的告状,小杰的爸爸唐先生二话不说就给了儿子一个耳光,怒斥道“知道为什么打你吗?” 小杰哭着摇摇头。 唐先生更生气了,又踢了儿子一脚:“我让你不知道!” 小杰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惹爸爸生这么大的气,但他知道爸爸的火爆脾气,再不承认错误只会吃更大的亏,只好连连求饶:“爸爸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唐先生没有向小杰说明惩罚他的原因,也没有让小杰去向小朋友道歉,只知道以暴制暴,见小杰承认了错误,认为此番教育该画上句号了,就骂骂咧咧地忙别的事去了。唐先生一向这么教育儿子,只动手不动嘴,所以小杰特别怕他。 因为从小挨打多,小杰本能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特别蛮横,与小朋友话不投机便用拳头说话。另外,小杰也从来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挨打,他幼稚地认为爸爸打他是因为爸爸生气了,只要爸爸气消了,自己就安全了,所以他承认错误特别麻利。以上两方面的影响,小杰打人就养成了习惯,渐渐成了幼儿园的小霸王,老师都拿他没办法。 唐先生不清楚儿子的心理活动,他认为自己明白的道理,儿子也应该明白,如果儿子不明白,就是装糊涂、抵赖,所以下手更狠。但是小杰屡教不改,经常打人,让他十分烦恼。“挨了那么多次打,要说打得也蛮重的,这孩子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分析】别忽视肢体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教授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内容只占了整体沟通的7%,而非语言的沟通却占了剩下的93%。在这93%当中,语气占了其中的38%,而身体语言占了剩下的55%。语言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只占了人们沟通约7%的有效性;而语调、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沟通方式其实主导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得知小杰欺负小朋友,唐先生不问明情况,不与儿子讲道理,只知道以暴制暴,在这种交流中,语言甚至连7%都达不到,小杰只能感受到爸爸的冲天怒火,即使他口头承认了错误,内心仍不甚明了。更严重的是,唐先生的粗暴行为会被小杰模仿,所以小杰会成为一个不长记性的孩子。 退一步说,如果唐先生严肃地批评小杰的打人行为,明白无误地说明尊重别人的道理,并要求小杰向小朋友道歉,情况会怎样呢?答案是:同样未必管用。因为5岁的幼儿不可能懂得那么多道理,即使懂得,这样的说教也只有7%的有效性,而唐先生严肃的态度、命令的语气,以及皱眉、瞪眼、指手画脚的动作会首先被小杰感觉到,同样让他感觉到成人的威胁。